• 2024/11/06

    来源: 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2024年10月】长江经济带重点领域推进情况

(一)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

江西开展14项生态环境核心技术攻关。据江西省生态环境厅消息,20249月,以环境污染防治江西省重点实验室等12家生态环境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多家特邀观察员单位为依托的实验室联盟正式成立,这将为全省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创新模式提供有力支撑。科技创新是全面推进美丽江西建设的有力支撑。为高效支撑全省环境污染防治,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在污染防治、生态修复、风险防控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重要作用,202312月,环境污染防治江西省重点实验室获批组建,目前已初步形成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等多个领域研究团队,正在开展鄱阳湖总磷污染、PM2.5污染与臭氧协同控制、固体废物资源化与新污染物管控等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另外,为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中的支撑引领作用,20241月,江西制定出台了《江西省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方案》要求,到2026年,在核心技术研发、创新载体建设、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实现增强和突破。值得一提的是,《方案》印发以来,江西共开展了14项生态环境核心技术攻关,3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和29项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制修订,新引进硕士以上专业技术人员40人,其中博士人数8人。在对外交流合作方面,深化与国家知名创新团队的合作,省环科规划院与吴丰昌院士团队联合开展鄱阳湖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研究,与北京大学张远航院士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建设,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诞生,实现高铁穿越长江不减速。据中铁上海局消息,1020日,由我国自主研制、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铁崇太长江隧道“领航号”盾构机顺利掘进至第1000环,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崇太长江隧道连接上海市崇明区和江苏省太仓市,隧道全长14.25千米,其中盾构段长13.2千米,采取单洞双线设计,是目前世界高铁隧道独头掘进距离最长(11325.5米)、盾构直径最大(15.4米)、过江设计时速最高(350公里/小时)、长江水下最深(89米)的工程。项目建成运营后,将实现高铁穿越长江不减速的壮举。崇太长江隧道崇明区3号井至太仓市2号井盾构段采用“领航号”盾构机掘进施工,该盾构机长128米,总重约4000吨,刀盘直径15.4米,计划由北向南独头掘进11325.5米,是目前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铁是沪渝蓉高铁的东段线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沿江高铁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沿江通道主要路网客流、沿海及京沪通道部分直通上海客流的运输。该项目建成后,在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间建起一条快速新通道,对于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优化沿长江地区铁路网布局、服务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首条穿越长江和黄浦江的铁路隧道——吴淞口长江隧道越江段双线贯通。1028日,沪苏通铁路太仓至四团段吴淞口长江隧道越江段(以下简称:吴淞口长江隧道越江段)实现双线贯通。吴淞口长江隧道线路全长7.275千米,位于浦东和宝山,下穿长江口及黄浦江,为双洞单线水底隧道。该隧道创下国内三项“第一”,分别是国内第一条软土地区盾构法客货共线铁路隧道;国内第一条穿越长江和黄浦江的铁路隧道;国内第一条全封闭内衬的盾构法隧道。沪苏通铁路太仓至四团段是沿海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三角区域的路网通畅起到关键作用,主要承担上海、苏南与苏北地区城际旅客交流,同时兼顾货物运输功能。就上海本土而言,在建成之后,浦东地区也将正式加入全国铁路网,有利于完善上海枢纽线路布局和疏解能力,因此,该项目被列为上海市重大工程。沪苏通铁路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南通至安亭段于202071日开通运营;二期太仓至四团段北起沪苏通铁路太仓站,南接上海市浦东铁路四团站,途经江苏省苏州市所辖的太仓市及上海市嘉定区、宝山区、浦东新区和奉贤区。线路全长111.8公里,设计时速200公里,全线设太仓、徐行、上海宝山、外高桥、上海东、四团站,预留曹路站、惠南站。

江西全省高等级航道通航总里程达960.6公里。江西省国资委、江西省港口集团最新数据显示,江西已建成投运5座航电(航运)枢纽、7座船闸,新增三级航道234公里,全省高等级航道通航总里程960.6公里,赣江、信江全线具备三级通航条件。目前千吨级船舶可以直抵上饶、鹰潭、赣州等腹地,水运辐射范围有了新提升。据介绍,江西省政府于2019年正式启动全省港口资源整合工作后,全省共布局港区50个、港口码头项目42个。组建省港口集团以来,如期完成现有24座省内国有成分码头整合,其中实际完成划转23座、泊位55个,设计通过能力集装箱93万标箱、散杂货3424.57万吨;如期完成在建4座省内国有成分码头划转。目前,江西省以“两横一纵”高等级航道为基础的“通江达海”水运体系基本形成。各地在赣江、信江沿线共布局90多个工业园区,占该省国家级、省级重点园区的比例分别超过80%70%。据悉,江西将持续织密做优长江、赣江、信江航班航线,更好服务“赣货”进出省。数据显示,截至20249月底,江西已累计完成投资近300亿元,先后开工建设航道、码头、物流园等项目32个,建成投运20余个,助力全省加快补齐水运基础设施短板。

(三)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江苏南通推动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近日,南通市委书记在接受《新华日报》专访时透露,南通正积极推进在上海、苏州和南通的毗邻区域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目前,协同区建设已纳入国家层面有关文件和规划。未来将依托协同区北岸先行区建设,重点在合作模式、合作载体、合作机制上探索突破。长江口,地理上是指长江在东海入海口的一段水域,从江苏江阴鹅鼻嘴起,到入海口的鸡骨礁为止,长约232公里,主要涉及上海、苏州、南通等3GDP万亿城市。2023年初,作为上海“1+8”大都市圈长江以北唯一城市,南通提出了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区的构想。此后,这一设想步入落地的快车道。20237月,“推进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被写入江苏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通过的《决定》。202312月,江苏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要求“做实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2024年初,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2024年重点工作时,提出“规划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南通要深层次对接上海、宽领域融入苏南,充分放大自身的江海岸线、广阔腹地等优势,强化区域分工协作、功能互补,服务好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于已上升为江苏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的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立足南通独特的区位优势,着眼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棋局,南通务实谋划、积极推进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得到国家发改委等部委以及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指导支持和大力推动。20243月,南通市向全国人大提交了有关协同区北岸先行区建设的建议,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列为重点建议案。目前,协同区建设已纳入国家层面有关文件和规划,国家发改委宏观院等单位共同编制的建设方案已形成初步成果。为更好探索新路、提供示范,南通主动赴上海、苏州开展对接,加快推进协同区北岸先行区建设。428日至29日,南通市党政代表团赴上海、苏州考察学习。此行的重点之一,是推进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据悉,在推动共建协同区上,南通市将依托北岸先行区建设,重点在三个方面探索突破:一是在合作模式上求突破。着眼片区开发、产业创新协同等方面,积极探索“基地+拓展区”“总部+协同中心”“飞地孵化”“离岸创新”等合作模式,推动科创、产业及空间等资源要素有机结合、高效联动。二是在合作载体上求突破。南通与上海合作共建的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与苏州合作共建的苏通科技产业园已取得明显成效。该市将总结用好园区共建经验,围绕长三角产业链分工,推动共建一批“小而精”的合作园区,加快成为上海苏南产业生态圈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三是在合作机制上求突破。学习借鉴国内跨区域发展成熟做法,探索建立成本共担、财税分享、指标互算等机制,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携手做大蛋糕、分好蛋糕,真正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发展局面。

江西鹰潭以“标准+认证”模式引领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发展。近日,稻米、甲鱼、绿茶、红茶、茶鲜叶、干莲子等一批“江西绿色生态”产品认证证书陆续发放到江西省鹰潭市有关企业,“铁皮石斛”等产品相继入驻江西省政府采购电子卖场“江西绿色生态”馆,绿色生态品牌逐步转化为传统产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鹰潭市坚持“生态协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质量引领”的品牌建设理念,以“标准+认证”模式持续推进“江西绿色生态”品牌建设,扎实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以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为江西省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高地提供了坚实支撑。鹰潭市市场监管局制定了《鹰潭市创建“江西绿色生态”品牌试点区工作实施方案》,全流程、全方位、全要素开展“江西绿色生态”品牌建设,确保品牌建设有力有序实施。夯实工作保障,常态化、高标准开展工作督导,按照时间计划稳步推进“江西绿色生态”品牌试点区各项建设工作。推动重点机构能力建设,鹰潭市检验检测认证院完成江西省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申报。优化政策保障,鹰潭市政府组织对绿色生态评价标准制定、产品认证获得证书企业分别予以奖励,该市连续两年兑付奖励资金50余万元,惠及10余家企业。鹰潭市还全方位引导,深入推进绿色生态标准化品牌试点。强化标准研发,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2023年以来新增主编研制并获批发布《江西绿色生态 甲鱼》《江西绿色生态 稻米》《江西绿色生态 干莲子》《江西绿色生态 家居木雕类(樟木箱)》等绿色生态认证团体标准10项,累计发布相关认证评价标准15项。强化品牌认证,加强品牌试点调研与挖掘,鼓励扶持企业申报“江西绿色生态”产品认证,截至目前该市经营主体共取得“江西绿色生态”品牌认证证书18张,江西轩斛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获证企业产品免费入驻江西省政府采购电子卖场。强化试点建设,锚定优势特色产业,深入实施绿色生态团体标准培优计划,积极推广“标准+认证”价值实现模式,大力组织开展“绿色生态”标准化专题培育服务,助力企业加强标准化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和绿色生态品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