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长江
专题报道
长江经济带建设近10年,这些“超级工程”加速推进

2023/05/30

长江经济带的“超级工程”建设正在加快推进。湖北省近日举行合肥到武汉高铁湖北段开工动员大会,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获批,力争下半年开建。合武高铁开工后,沿江高铁仅剩宜昌至重庆段还没开工,目前,该段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经过近10年的建设,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经济和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展。上述“沿江高铁”就是沪渝蓉高速铁路,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标志性工程。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建设上海经南京、合肥、武汉、重庆至成都的沿江高速铁路。沿江高铁分为上海至合肥、合肥至武汉、武汉至宜昌、宜昌至重庆、重庆至成都段。2020年12月20日,长江沿岸铁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武汉成立,由此推进沿江高铁建设。目前已开工三段,分别是武汉至宜昌段、上海至南京至合肥段、成渝中线。
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的第三年——长江禁渔,亮出“强基础”成绩单

2023/05/24

长江禁渔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的第三年,是“三年强基础”的收官之年。两年多来,水域生态、上岸渔民生产生活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接下来如何更好保护长江生态、稳定上岸渔民生计?让我们跟随记者,一起探访长江岸线。烟波澹澹,水涨一篙。近日,鄱阳湖正式进入丰水期,最早的一批刀鲚已从长江洄游入湖,成群的鲤、鲫、鲇在水草间游弋。作为长江流域第一大淡水湖,这里即将陆续迎来各种鱼类繁殖生长的旺季。
全国首批野放长江江豚融入自然种群

2023/05/18

5月17日中午,在长江嘉鱼簰洲湾段,9头长江江豚被观测到。由此,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梅志刚判断:全国首次野化放归的2头长江江豚,极大可能已融入长江江豚自然种群。4月25日,长江干流洪湖老湾中夹上游水域附近,在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中科院水生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两头约5岁的雄性长江江豚,穿着特制的监测“小背心”,跃入长江,回到母亲河的怀抱。此前,它们已在老湾故道接受了2年的野化训练。5月17日中午12时,拖曳式实时被动声学监测系统发出警报,9头长江江豚在巡逻船周围百米开外跳跃。据负责监测的工作人员介绍,4月28日,通过长江江豚身着的“小背心”发现,2头野化放归的长江江豚和1头野外长江江豚合群,形成“3豚小组”
长江保护成效带给水资源管理新启示

2023/05/18

据媒体报道,近年来,长江沿岸多个城市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旋律,探索城市智慧水管家,打响管网攻坚战,将污水处理厂变为资源工厂,创新城市污水治理。生态环境部最新数据显示,长江干流国控断面连续3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让长江母亲河焕发生机活力的生动实践,为加强水污染治理、水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启示。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管理是一体两面,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长江经济带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长江流域水污染治理密切关系着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40多年的治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系统施治,使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呈现出逐年改善、持续好转的良好态势,水污染治理成效日益显现。但总体来看,我国污染排放基数大、生态破坏较严重、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水污染治理是一场持久战,必须贯彻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水资源管理迭代升级。
长江331个点位生态“大体检”

2023/05/16

今年4月,在生态环境部牵头组织下,2023年春季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试点监测启动。来自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等单位的监测人员,将在两个月内对青海至上海的长江干流、重点支流和重点湖库的331个点位全面进行水生态监测,摸清长江水生态底数,为长江母亲河做“大体检”。近些年,随着长江大保护的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水质不断提升,优Ⅲ水质断面比例超过98%,意味着要为长江的健康状况‘画像’,除了利用传统水质理化指标,还得依靠更高层次的水生态监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局长徐翀介绍,我国计划在长江流域率先建立水生态考核机制,而建立这一机制,必须对长江进行全面“大体检”。
数字赋能为长江“黄金水道”发展提速

2023/05/05

货船云集,岸桥林立,一辆辆满载货物的集卡正有序通过智能无人闸口;不远处的堆场上,场桥设备快速地对集装箱进行无人化装卸作业……暮春四月,地处长江下游的安徽港口集团芜湖有限公司国际集装箱码头一派繁忙景象。连日来,记者深入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一些港口、码头,感受数字赋能长江“黄金水道”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动。
智慧“水管家”推动长江沿岸城市“去污清浊”

2023/04/27

雨季来临,安徽省六安市龙井沟路上的行人却比往年多了一分从容。曾经,路面下的排水管网雨污混流,汛期过水量大时,路面积水严重。如今,通过雨污分流改造,让龙井沟路不再“内涝”。周围居民笑道:“下雨天再也不用踮脚跳了。”这样的改变源于“水管家”的到来。去年9月,由三峡集团牵头建设的六安“智慧水管家调度平台”正式上线,可对六安市所有涉水基础设施进行集约化管理。今年4月21日至22日,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大兴调查研究的决策部署,科技日报记者跟随三峡集团来到安徽六安,探究三峡集团如何借助“水管家”模式,推动长江大保护“去污清浊”。
迁地保护江豚 首次放归长江

2023/04/27

25日,来自长江天鹅洲故道的4头迁地保护长江江豚分批顺利放归进入长江干流新螺和石首江段。这是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种群快速发展基础上,我国首次开展迁地保护长江江豚野化放归工作。此举对促进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数量回升,推动长江江豚保护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江豚回家路:长江生态之变

2023/04/27

监测水质、给江豚体检……这两天,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副主任徐春永和同事正忙着准备让长江江豚回家。本周,4头原本生活在保护区的江豚,将被放归长江石首段和洪湖段。这是全国首次将保护区的江豚放归长江。从保护区到长江野外,江豚的回家之路走了几十年。江豚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指示性物种,由于人为活动加剧,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一度遭到严重损害,江豚种群陷入濒危。上世纪末,搬进天鹅洲保护区的江豚,暂时离开了长江这个家。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6年以来,在长江上游重庆、中游武汉和下游南京,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召开座谈会,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长江,这条蜿蜒在中国地图上的活力丝带,绿意渐浓。
突破界限 构建全流域一体化长江保护新格局

2023/04/13

保护自然,必须顺应自然。以往的生态环境审判建立在行政区划基础上,案件分散在不同区域不同的法院,但江海奔流不息,物种迁徙生存,广袤的自然并不以此为界。环境保护如果各自为战,就像一个病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找不到根源,也治不好病。长江生态环境司法如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近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法治深壹度》系列节目《环境司法护佑绿水青山》热播,以环境司法全景式纪实为展现,用镜头记录了江苏法院司法守护长江的生动实践。通过环境资源审判“9+1”机制,把脉生态保护本质要求,依靠审判体系、审判能力现代化途径,以生态功能区为单位进行环境资源审判集中管辖,全面实现了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保护、系统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