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长江
学术研究
践行“两山”理念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0/06/22

作者:殷荣林 于佳秋 编辑 周宇晗 吴晔 作者单位:长兴县委党校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到安吉余村考察,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同年8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一文,指出“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善制度,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效能——五论积极服务落实“六保”任务,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2020/06/19

作者:钟寰平 推进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是积极服务落实“六保”任务,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新形势下生态环保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构建了生态文明体制的“四梁八柱”,完成了顶层设计,建立并实施了包括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一系列生态环保制度,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为生态环境保护注入了强大动力。
依法治污,用法治力量保护生态环境

2020/06/19

作者:钟寰平 法律制度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武器,执法监管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手段。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新形势,生态环境部门要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理、依法保护,用法治力量保护生态环境。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生态环境法律制度越来越严密,执法监管力度越来越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治手段也越来越多,查封扣押、按日计罚、犯罪入刑、损害赔偿等法治手段,成为高悬违法者头顶的利剑。法律的刚性约束让违法者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从而发挥了巨大的震慑作用。
以中医思维治“长江之病”

2020/06/18

作者:单艳平 系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政协副主席、中共巴东县委书记。地处湖北西南部的巴东县,是长江流经湖北省的第一县,境内长江干流全长39公里,岸线长92.5公里,流域面积1796平方公里。长江,可谓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轴。近年来,巴东县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持续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方面工作,科学“医治”长江,坚守“长江生态环境只能优化、不能恶化”底线,助力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线调研|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基于32个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分析

2020/06/18

作者:刘保奎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的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四省市新型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2018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2.37%,比长江经济带(59.45%)低7.08个百分点,比全国低7.2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 近年来这一地区伴随着良好的经济表现,新型城镇化也迈进了“快车道”,特别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本文陆续调研和分析了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的32个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中的18个(其中13个为实地调研),重点对贵州湄潭、四川成都、重庆大足等地在农村承包土地流转、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改革等方面探索进行了总结, 不少进展和经验可为未来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一定借鉴。
生态价值的实现和转化有路可循

2020/06/16

作者:姜晓亭 价值实现是多方面的,对此要有全面认识。人类通过经济活动解决衣食住行问题,满足生存发展需要,实现经济价值;公平正义在人际关系方面满足公众需要,实现社会价值;公益宣传则实现精神价值。同理,生态系统和生态产品,如良好的水、气、土和人居环境,同样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实现的是生态价值。
水专项助力长江经济带水环境管理 “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集成系统构建”课题集成多项关键技术

2020/06/15

作者:崔爽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听取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生态环境部也指出:要强化资源整合与共享,制定统一信息管理与共享平台,集成规范统一的“大数据”,形成“大平台”“大共享”“大协作”,构建支撑长江“共抓大保护”的科技格局。
长江流域2000—2015年生态系统质量及服务变化特征

2020/06/12

作者:丁肇慰 肖能文 高晓奇 郑华 肖燚 孔令桥 欧阳志云 李若男 摘要:分析生态系统质量与服务现状及变化特征,有助于准确了解流域生态系统状况与趋势,为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高效管理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相对生物量密度与相对植被覆盖度指数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土壤保持、防风固沙、洪水调蓄、粮食生产)评估模型,评估2000—2015年长江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及服务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2000—2015年,长江流域森林、灌丛以及草地生态系统质量提升显著,56.56%的森林、45.65%的灌丛以及19.26%的草地生态系统质量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②研究期间,长江流域粮食生产、洪水调蓄、土壤保持、防风固沙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粮食生产能力增加13.7%,洪水调蓄功能提升10.1%,土壤保持服务提高19.5%,防风固沙总量增加30.0%.③长江流域生态系统质量不高,处于低与差质量等级的生态系统面积比例在25%~35%之间;受不同类型的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长江流域生态系统质量与服务均存在局部退化现象.研究显示,在生态质量与服务评估的基础上,分区域、分类型实施不同的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途径,是今后长江流域加强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途径.
推动和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2020/06/10

作者:罗来军 为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南京因江而生、因江而兴、因江而盛。作为长江江苏段“最上游”城市和全省唯一跨江布局的城市,同时又是常住人口超千万、经济总量超1.4万亿的特大城市、中心城市,能不能守护好长江“母亲河”,不仅关系南京自身,更关系下游地区及更大范围可持续发展。
贵州:让绿水青山成为“绿色提款机”“幸福不动产”

2020/06/10

作者:陈艳波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本文为省社科基金课题(8GZLH07)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贵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绿水青山”中实现“金山银山”的同时,努力通过“金山银山”建设更好的“绿水青山”。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的发展愿景,正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集中体现。作为一个后发省份,贵州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坚定不移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举措,贵州的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斐然,“绿水青山”已然成为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金山银山”,已然成为贵州人民的“绿色提款机”和“幸福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