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0
来源: 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一)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
浙江钱塘大湾区省级湿地公园开园。9月27日,杭州钱塘大湾区省级湿地公园开园,它的规划面积达44平方公里,湿地率高达99.56%,公园以胡堤为界分为北湖和南湖,共设有飞鸟台、观鸟塔、海云台、彩虹阁等12个独具匠心的景观,将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和西溪湿地一样,杭州钱塘大湾区省级湿地公园是一个天然的观鸟胜地。该湿地公园是钱塘江畔长满芦苇的滩涂地带,优越的自然生态,使其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中转站。数据显示,这里已收录鸟类16目49科140种,其中,白头鹤、黑脸琵鹭、卷羽鹈鹕、东方白鹳为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列入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的有19种,列入浙江省重点保护鸟类的有18种。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长江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整治二期工程全面开工。9月26日,长江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整治二期工程全面开工。完工后,5000吨级大船可全年从武汉直达重庆。工程将对5个滩段进行航道整治与疏浚,同步实施航标工程、新型航道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及生态修复工程,投资20.65亿元,预计2025年底完工。此举将大幅提升长江黄金水道中游通过能力,实现5000吨级船舶全年通达宜昌并上延至重庆。项目将发挥远期效益,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输效率的同时,还能减少船舶污染。预计工程20年运营期内,直接创造经济效益78.7亿元,减少碳排放量521.5万吨。荆江河段洲滩变迁频繁,航道极不稳定,是长江中游航运的“梗阻”河段。此次施工开始的瓦口子水道就是著名的浅险水道。目前,枯水期时长江荆江河段以下的岳阳至武汉河段可通行5000吨级货船,而荆江河段目前主要通行3000吨级货船,部分船舶经过此河段时,只有减重才能通过。经过前期疏浚,长江航运能力“梗阻”问题已经得到部分解决,而长江荆江河段“硬骨头”还尚待攻克。实现宜昌至武汉段枯水期航道最低水深4.5米后,长江黄金水道最后一个主要“梗阻”将被打通。这将极大释放长江中游航运潜力,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重庆枢纽港产业园第三季度重点产业项目集中签约开工。9月28日,重庆枢纽港产业园第三季度重点产业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活动举行。据了解,本次集中签约开工项目41个、总投资215.2亿元。其中,签约“三国三园”国际产能战略合作项目3个;西南铝宽幅板带生产线项目、壁虎商用车研发基地及整车工厂项目投资50亿元以上。
贵州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进展顺利。构建贵州大水网,破解用水难题。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又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受特殊地形地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蓄水保水能力差等因素影响,工程性缺水和区域性水资源短缺问题较为突出。2023年贵州省制定印发了《贵州省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年)》,计划通过三年攻坚,进一步夯实民生水利基础,切实解决贵州省水利建设中的水源、水网、体制机制等方面问题,全面提升供水保障能力。为更好地统筹利用好水资源,贵州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主要目标集中在重点工程建设和水利改革工作两个方面。计划用三年时间,完建316个骨干水源工程,建成配套管网2780公里;开工建设386个水网连通和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改造管网3.54万公里;与此同时,实施水利信息化工程,充分利用和完善现有信息化建设成果,优化蓄、引、提、调、拦、排等调控手段,构建水资源统一调度、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全省供、用水联合调度体系;着力加强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水利工程水价形成机制、农业水价等方面改革,一体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强水库运营管理及取用水管理,在制度层面为贵州水利来一次“提质升级”。2023年是贵州水网建设三年攻坚开局之年,各项目标顺利完成。水利投资完成方面。2023年完成全口径水利投资307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02.3%。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已完成水利投资254.58亿元,为目标任务的77.1%。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方面。2023年实际完建95个项目。今年计划完建100个项目,已完建52个。水网连通及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方面。2023年实际开工项目137个。今年计划开工128个,已开工66个,建成管网7253公里,占年度目标任务的60.4%。考虑到减轻市县配套压力,全省优选一批水网连通重点工程,将省级补助比例从原来的30%提升至不超过60%。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治理方面。2023年开工建设的81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已全部完工;今年开工的17座项目均获增发国债支持,已全部开工,总体进度70%。重点水利改革方面。夹岩水利枢纽及黔西北供水工程运营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已完成工程试行供水价格核定;省水投集团与毕节、遵义组建区域公司,推进工程干支渠建设,年内具备向毕大城区、黔西市、金沙县供水条件。《贵州省农村供水条例》已于7月1日施行,《贵州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新的耕地开垦费标准等涉水政策相继出台,为水利建设和管理提供重要支撑。
(三)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安徽首个长江船舶不停航配送项目在芜湖启动运营。近日,芜湖长江船舶不停航配送项目正式启动运营,停靠在长江锚地的船舶无需靠岸,无人机就可以将生活物资直接配送到船户手上。这也是安徽省首个长江船舶不停航配送项目。依托东汇码头作为无人机配送服务基地,船户通过船汇网平台下单,基地接收确认订单后,将货物分拣、打包并规划配送路径,随后无人机起飞执行配送任务,整个流程订单状态持续更新,船户可以实时查询。无人机最大载重40公斤,飞行半径为8公里,飞行速度可以达到每秒15米,无人机从基地起飞到配送的船舶一般用时在10分钟之内。无人机配送范围覆盖长江流域三山港普货锚地、三山危险品锚地、小洲锚地、白茆沙锚地等四大锚地,服务停泊的船只近400艘,可以满足日用品、船用配件配送,快递投送等多种应用需求,目前每天配送量在10余单。相较于传统停靠码头补给物资的方式,“在线下单+无人机配送”的方式通过开辟空中补给通道,实现了船只不靠岸,物资“从天而降”的分钟级配送,使广大船户享受到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无人机配送项目成功落地,标志着无人机在水上物流配送领域的应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芜湖市乃至安徽省未来的水上无人机配送项目,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数据支持。
湖北新增4个境外经贸合作区。9月27日,湖北省商务厅为4个境外经贸合作区授牌。此次授牌的4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分别为∶湖北地建马来西亚境外经贸合作区、长飞(湖北)波兰境外经贸合作区、德添独厚(湖北)德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富邦(湖北)法国境外经贸合作区。会上,4个境外经贸合作区相关代表进行宣介,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三环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湖北分公司分享和交流“出海”经验。截至目前,全省共11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包含1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及10个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分布在德国、波兰、法国、马来西亚、俄罗斯等10个国家,业务范围涵盖资源利用、科技研发、加工制造、农业合作等多个领域。截至今年9月,11个合作区累计为当地创造近3000个工作岗位,带动国内货物出口超过9000万美元。据悉,湖北省将按照“提质增效一批、培育建设一批、规划储备一批”的思路,继续做好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工作,提升现有合作区专业化、特色化、国际化发展水平,稳步扩大合作区规模效应。加快新培育一批目标定位清晰、产业特色明显、功能设施完善、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合作区,重点引导我省现代农业、水泥建材、汽车及零部件、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扬帆出海”。
江西省有机产品获认证组织1335家,位列全国第三位。今年以来,江西省市场监管局紧紧围绕省“1269”行动计划,与各有关部门一道,在全省范围实施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初步构建了综合发力、精准发力、持续发力的质量强链建设新格局。发挥链主企业牵引作用,支持晶科能源等4家企业承担国家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光伏新能源)试点项目,打造产业链联合质量攻关的成功案例;聚焦产业链小微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选定省级区域试点13个,入选市场监管总局区域试点1个,促进先进质量管理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同时,大力实施检测认证提升,加快打造优势产业检验检测认证平台,推进数字电子材料及显示器件、稀有金属新材料、有机硅、眼视光等产品省级质检中心建设,推动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在江西设立办事处;深化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截至8月底,全省有机产品认证获证组织1335家、证书2393张,分别位列全国第三、第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