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5
来源: 中国水运报
“你心中的长江航运是什么样的?”
“简便的、统一的、智能的、综合的,和时代趋势结合在一起,与科技前沿接轨!”长年在长江跑船的船主张云芳对记者说。
在宜昌亲河船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华心中,“管理既要规范化,又要人性化;船舶既要大型化,又要智能化、环保化;船公司要整合,既有规模,又有质效。”
对接航运主体需求,近年来,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简称“长航局”)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长江航运现代化,坚持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145”总体思路,实施“131”智慧长江建设路径,奋力谱写新时代交通强国建设长江航运新篇章。
构建一个体系 让信用产生价值
2023年以来,长江航运信用管理体系建设蹄疾步稳,以“三船”(船公司、船舶、船员)为重点对象,开展信用管理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进行局部探索和多点突破,夯基垒台,立柱架梁。
2023年12月26日,长江航运信用管理与服务系统——“信用长江”上线试运行,这是全国首个跨地区、覆盖全行业的信用信息系统,首创“四码五维智能化”信用评价,让信用结果成为市场准入、货主选船、码头选船、靠港装卸、过闸申请、船员流动、精准监管的“标尺”。
今年2月1日,长航局发布《长江航运信用管理规定(试行)》,长江航运信用行为清单开始实施;7月19日,“信用长江”2.0版全新上线运行。长航局在信用管理与服务工作上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初步建立“1+N+5”的基础制度体系,构建了“两网三端一体化”大信用运营矩阵,通过内外网融合,多终端联动,实现了信用数据的个性化供给和一体化运营。
一方面,信用评价主体更加全面包容。水运建设市场、船员服务机构和培训机构等纳入信用管理范畴,意味着整个长江航运生态链的各个环节都被纳入了规范化的信用体系之中,这将有力地促进各主体规范自身行为,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另一方面,功能更加凸显与时俱进和创新。行业管理用户界面的出现,以及信用录入、信用分析和主体信用行为清单报告等功能的加入,为行业管理提供了更强大的工具和手段。
数据显示,“信用长江”纳入信用管理的“三船”主体已由1.0版时的37万扩充至42万,产生信用评价记录20万余条。
在安徽芜湖,海事执法人员将日常核查信息与港口码头信息联动,对内河船舶配员情况进行赋码管理,同时联合港口码头开展先验码后作业,破解内河船舶配员“看不见”“管不到”“服务难”等痛点难点。
在江苏常州,常州海事局按照“信用+智慧”双轮驱动思路,形成从船舶订舱、空箱调运、集装箱装箱、道路运输、港内堆存、水路支线运输、枢纽港中转、海上国际运输等新能源货物海上运输全生命周期流转清单,依法将监管触角延伸到集装箱装箱库区,直接与货主“对话”,压实主体责任。
打造三个平台 航运主体更有获得感
自动识别水上交通隐患、数字化地图实现快速定位、虚拟航标保障航行安全,政务服务享受“一网通办”……航行于长江上,能深深感受到“智慧”已潜入长江航运的每一根“毛细血管”。
这是一次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革新,亦是一场固成果、破藩篱、谋长远的持久战,长航局正在润物细无声地以新质生产力重塑航运新生态。
——围绕“全流域管控”目标,打造长江航运智能管理平台,集成“智能管理驾驶舱”。
在长江水上交通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一张大屏正显示着长江航运发展全貌,船舶位置、货物流量、港口状态一览无余。该中心充分利用数据中心现有系统和设备资源,已完成长江航运数据中台及“智能管理驾驶舱”建设投运。
目前,长江航运数据中台已形成数据资源1374个、数据项24549个,支持湖北港口集团、重庆航交所等行业单位在内的长航系统内外10家单位,日均汇聚60余万条业务数据及3000万AIS数据,为全面掌握航运动态、政策制定、引导行业发展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
可视化的智能管理驾驶舱,聚焦航运关键要素及重点业务领域,实现了一屏掌控航运数据、一屏监测航运动态、一屏反映航运趋势。
——围绕实现航运资源“一图掌控、直观调度”目标,打造长江航运综合保障平台,建设“航运保障云管家”。
近年来,长江电子航道图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已覆盖我国内河航道总里程近5000公里。在长航局统一领导下,长江航道部门对数字孪生航道关键技术集中攻关突破,为智慧长江建设提供数字孪生能力支撑。
据介绍,数字孪生服务场景目前在长江三峡段取得初步成果,实现了“一图看三峡”的三维地图融合展示。在长江太仓段,数字孪生还原了太仓港辖区内江面以及沿岸、码头区域的真实场景,打造了一个“云端数字太仓港”。
同时,长航局加快建设“长江新链”,打造长江湖北段5G-A先导示范区,把传统的低空、道路感知能力延伸到内河航运场景,让“智慧长江”拥有“感知能力”,目前已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建设经验。
今年5月,由长江通信管理局设计研发的新一代长江北斗多功能集成系统(MIBT)通过中国船级社CCS认证,获得长江上首张MIBT型式认可证书,实现数据感知、传输等技术路线。
“通过构建‘信息高速公路’,着力改善现有江面网络覆盖不佳,解决航运数据面临的互联互通和大数据传输的瓶颈问题,在长江上行船的船员们网络体验会越来越好。”长航局科技信息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围绕“集中统一高效”的服务目标,打造长江航运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政务服务一网通”。
截至今年8月初,“长江e+”服务功能已达80项,用户总数近27万,总点击量近8000万次,日均点击量稳定在30万次左右。同时,“长江e+”上线了“在线客服”,接入了水上信息台、“船民直通车”、互联网医院等。
“‘长江e+’融合了‘船E行’中水污染、岸电等功能,统一了污染物、岸电填报等业务办理入口。现在我在码头交接污水垃圾,现场扫码后在‘长江e+’中提交交付照片就行,很方便。”张云芳说,除了污染物交付,她还经常点击查看水情、航道通告,“一个APP管所有,再也不用来回切换了。”
建设一个市场 实现统一开放有序
长江,中国最大的内河,沿江14省市内河航道占全国内河航道的50%、港口码头泊位占全国的90%,是全世界运量最大、通航最繁忙的河流,已形成大规模航运市场。想要充分用好市场优势,必须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长江航运市场。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
长航局破立并举,让经济要素充分涌流,激发出澎湃动能。
破的方面,破除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主动融入沿江产业布局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与其他方式运输方式融合发展。通过不断深化改革,“长航局统一领导、系统单位各司其职、区域单位整体联动”和“一体化管理、一条龙服务”的管理服务新模式不断完善。此外,不断深化与沿江省市交通运输部门及地方政府的“2+N”合作机制,长江航运发展合力显著增强。
立的方面,持续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体系,培育建设统一开放市场的“土壤”。长航局加强长江水系省际液货危险品船运输市场准入管理以及长江干线省际客船运输市场准入管理,更好发挥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提升市场发展质量和效益。鼓励港航企业向全程物流承运人转型,鼓励构建船、港、货、金融一体化业务模式。
两年来,建设统一开放长江航运市场的行业共识明显加强,工作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统一,让市场运转更有效——
“放管服”改革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随着“全域通办”事项的施行、海船船员事权的下放,在长江沿线海事部门,政务“掌上办”“跨域办”“无感办”进一步提升了海事服务的高效性;依托“长江e+”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航运指数趋势和报告,为运力供需平衡、市场有序发展赋能……政务服务正不断实现从“能办”向“办好”转变。
开放,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
长江上游,重庆两江新区果园港,江面船只穿梭、班列汽笛阵阵、货车来往有序。昔日的散杂货码头,如今已变身“世界中转站”,2023年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完成货物吞吐量2694.9万吨,同比增长4.4%。近日,重庆万州新田港区、涪陵龙头港区、江津珞璜港区三个港区获批开放后,将更好满足进出口企业多样化的运输需求,大幅拓展重庆水运口岸的开放空间和辐射范围,更好连接川渝黔陕等西部地区铁公水空物流网络。
除了助推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和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外,长航局还通过强化运输组织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游轮运输效率。
作为宜昌核心旅游产品“两坝一峡”游的重要亮点,“船坐电梯”“水涨船高”的奇妙体验一直备受游客青睐,两坝枢纽“过坝游”热力不减。今年1—7月,三峡升船机和葛洲坝三号船闸共迎送游客超118万人次。其中,三峡升船机通过客船622艘次,通过游客31万人次、同比增长26%;葛洲坝三号船闸通过客船1508艘次,通过游客近87万人次。
云帆高张,昼夜星驰。今天,“长江号”这艘巨轮正驶向更开阔的水域,必将进一步以智慧汇合作之力、聚创新之势、谋共享之福,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航运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