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30
来源: 新华社新媒体
湖泊保护治理不力、毁林问题多发频发、长江岸线自然生态受到破坏……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到来前夕,第三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曝光了7省市的典型案例,敲响了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警钟。
督察发现,在长江中下游最具代表性的湖泊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区域之一的洪湖,沉水植物几乎消亡,野生红莲面积大幅度减少,底栖动物多样性降低,物种数仅为有记录以来历史较好水平的1/4。长江江豚被称作长江生态的“活化石”和“水中大熊猫”。督察披露,2022年至2023年,鄱阳湖内发现有5头江豚死于渔网和鱼线缠绕。
减少的物种、死去的江豚警示我们,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有关地方和部门更积极的行动,也需要社会和公众更广泛的参与。
对此次暴露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和不足,地方和部门要加力整治整改。一方面要坚持系统治理、科学施策,特别是要动真碰硬、积极作为,压实环保责任,提升监管能力,确保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生存环境。另一方面,要实施恢复水生植被、限制过度捕捞等科学的管理修复计划,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此外,也要激发调动全社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性。特别是要引导企业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主动落实企业责任。同时,鼓励公众参与相关志愿者行动,完善生物多样性公益诉讼机制和违法活动举报机制。
长江流域是世界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和生态屏障区。加大整治整改力度,保护好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维护好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是我们对这条生命之河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