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
“新安江模式”走出黄山走向全国,15个省份复制推广。8月6日,从黄山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流域坚持水质优良的目标导向,2021年前7月补偿指数P值初步测算为0.908。截至7月底,累计完成投入194.05亿元用于新安江综合治理,其中试点补助资金47.2亿元。2020年度黄山市城市水质指数在全国337个城市中排名第28位,长三角区域第1名,“新安江模式”在全省和全国其他10个流域、15个省份复制推广。系统治理筑牢生态屏障。工作开展以来,黄山市在全省首创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回收等“七统一”农药集中配送模式。截至7月底,全市今年实际配送农药669.34吨,诱捕器4800套,无害化处置废弃农药包装物109.19吨。全域推广“粘虫黄板+生物农药+生态农艺”的茶园绿色防控,今年累计插放黄板2800万片。启动实施农村垃圾治理、农村污水处理等PPP项目,实现全市101个乡镇692个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覆盖,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全市农村污水处理PPP项目96个站点已全部建成投入运行。生态优先引领绿色发展。上下游定期沟通协商、联合监测、汛期联合打捞等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歙县与浙江省淳安县联合开展六五环境日活动,召开党建联盟联席会议。同时,设立新安江绿色发展基金,利用6亿元的新安江绿色发展产业引导基金,出资2.5亿元撬动了13亿元的基金规模。全市生态美超市已增至345家,实现流域重点乡镇全覆盖。建成新安江生态文明实践中心,截至目前已接待180余批次、3000余人,吸引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新安江保护中。下一步,黄山市将全力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建设方案编制和实施,在试验区实施方案出台前,皖浙两省初步达成意见延续第三轮生态补偿协议,确保补偿试点工作不中断。制定新安江流域产业发展规划,持续推动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确保新安江出境断面水质达到补偿考核要求。结合黄山市产业转型升级突破年和开发区改革提升年,通过“园区+园区”“园区+企业”“企业+企业”等多种合作方式,加快推进杭黄绿色产业园合作共建。实施“四千工程”行动,在试验区建设中提出下游要鼓励一流大学、科研院所、高端医疗机构在上游设立分支机构。深入推进歙县、休宁县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建设,争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和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此外,黄山市将积极筹办新安江绿色发展论坛,努力把论坛打造为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国际合作与国内交流平台,推动生态产业双招双引取得成效。
湖北宜昌复绿长江岸线近百公里。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接合部,是三峡工程所在地、三峡库区水土保持重要功能区,也是长江中下游水环境安全保障的源头区。宜昌境内拥有232公里长的长江岸线,占湖北省长江岸线总长的近1/4。近年来,宜昌从化工产业转型、码头综合整治入手,推进长江岸线生态复绿工程。工程总投资15亿元,生态复绿162万平方米,竣工后将彻底改变码头多、岸线乱、污染大的难点问题。目前,宜昌累计复绿长江岸线97.6公里,复绿长江支流岸线196公里。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沪渝蓉高速铁路合肥至武汉段初步设计方案出炉。8月26日,长江沿岸铁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新建铁路沪渝蓉高速铁路合肥至武汉段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项目初步设计方案和合肥、武汉枢纽相关联络线及配套工程建设方案明确。《公示》显示,目前的设计方案推荐线路起自既有合肥南站,利用既有沪蓉铁路至K501+900接轨引出,向西经六安、黄冈,西至武汉市,于东西湖区芦港线路所衔接沪渝蓉高铁武宜段。涉及安徽省合肥市、六安市、湖北省黄冈市、武汉市四地。根据初步设计方案,项目在武汉枢纽新建天河至新汉阳联络线以及横店东联络线,实现沪渝蓉高铁东向与武汉枢纽直通线、新汉阳站、汉口站的互联互通。沪渝蓉高铁武汉至合肥段全线共设车站9座,包括武汉天河、长江新区、红安(并既有站)、麻城北(并既有站)、南溪、金寨东、六安北、长安集(既有)、合肥南(既有)。新建桥梁74座208.928公里,隧道17座73.651公里,桥隧比88.11%。另含枢纽、地区相关及配套工程。同时,8月25日,湖北省电子招投标交易平台发布《新建沪渝蓉高速铁路武汉至宜昌段先开段站前工程招标公告》。沪渝蓉高铁武汉至宜昌段线路起自汉口站,利用汉宜铁路17.9公里设线路所后新建线路向西,经汉川、天门、钟祥、京山、荆门、当阳至宜昌,接入宜昌至郑万高铁联络线闵家冲线路所。线路全长313.8公里,其中新建线路长295.9公里。先开段(钟祥汉江特大桥大柴湖围堤-荆门西站)正线长47.184公里,均位于荆门市境内,计划9月30日开工,计划工期1461天。据了解,沪渝蓉高铁武汉至宜昌段全线拟设汉口、汉川东、天门北、京山南(预留)、钟祥南、荆门西、当阳西、宜昌北等8个车站,设计速度为350公里/小时。
中欧班列(武汉)与长江“黄金水道”无缝衔接。8月1日,阳逻国际港集装箱水铁联运项目开港通车。该项目由武汉中远海运港口码头有限公司建设运营,2020年8月开工,一年时间建成开港通车。8月1日上午,停靠在码头作业区3号泊位的集装箱船“汉海2号”轮汽笛长鸣,1号岸桥启动装卸作业,钢铁巨臂从船上精准抓取一个集装箱,吊起后越过船舷,放置在无人驾驶集装箱卡车上。作业指令通过指挥调度中心远程下达后,无人驾驶卡车依据智能算法自主识别周边道路环境,沿着规划路线自动驾驶前行,开往目的地。同一时间,在水铁联运码头铁路作业区,编组50大柜,满载防疫医疗物资、电子电器、汽车零部件、机械零部件、装有50个集装箱的中欧班列(武汉)从武汉港站发车,经阿拉山口出境,预计18~20天后抵达德国汉堡、杜伊斯堡。阳逻港水铁联运项目开港通车,打通了武汉市的铁路和水路运输间“最后一公里”,实现了中欧班列(武汉)与“黄金水道”的无缝连接,有利于湖北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该项目实现了“四个同场”,即铁港同场,彻底解决水铁联运一期项目的瓶颈问题;运营同场,港区作业和站区作业集成在同一空间内,便于调度;查验同场,真正在同一区域内实现“一关三检”;信息同场,打破航运、铁路等相关领域的信息壁垒,提高转运效率,真正实现“箱不落地”。阳逻港水铁联运项目成功运营,体现“5G+”相关数字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推动传统港口向绿色智慧港口转型,促进多式联运和现代物流提档升级,体现了武汉积极探索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以铁水联运的加快发展为契机,进一步促进沿江水港、陆港、空港整合发展,开拓陆水联通、水水相连、江海直达、沿江捎带新的航运格局,提高贸易功能、口岸功能、服务功能,对湖北武汉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万里长江第一港”扩能工程中心作业区开工。8月8日,“万里长江第一港”云南昭通水富港扩能工程中心作业区开工。水富港是云南省唯一能够实现3000吨及以上船舶江海直达的重要港口,位于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圈、滇中城市经济圈交汇处,是金沙江下游翻坝转运的最后一站,也是内昆铁路进入云南的第一站,是云南省第一大港,素有“万里长江第一港”之美称。水富港中心作业区是该港口核心港区,开工建设的4个千吨级多用途泊位,利用岸线318米、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项目概算投资12.8亿元,计划于2022年12月建成投运,届时水富港年吞吐量将在现有的中嘴作业区集装箱4万标箱基础上新增20万标箱;在现在件杂货5万吨的基础上新增120万吨。据悉,水富港总体规划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建设、滚动发展”的总体思路,规划为“一港三区”,“一港”即水富港,“三区”即中嘴作业区、中心作业区和向家坝作业区。计划在2020年至2035年,利用岸线3951米,充分利用现有可利用稀缺的岸线资源,建设占地108.39万平方米、年吞吐量为11320万吨,主要货种包括:集装箱、件杂货、散杂货等。具备装卸储存、中转换装、“水铁公”多式联运、翻坝运输以及具备临港开发、现代物流、综合服务等功能为特色的绿色智慧型港口集群。该港口的建成将为云南水运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为拉动长江沿线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三)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贵州省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发展稳中向好。近年来,贵州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增品种、创品牌、提品质”为抓手,推进高成长企业培育,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持续加强宣传推介,推动全省生态特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上半年,全省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6.1%,在十大工业中位居第4,高于平均值6.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高于十大工业平均值3.4个百分点;产销率95.8%。从行业效益看:1-6月份,全省规模以上特色食品企业674户,实现营业收入294.76亿元,同比增长20.7%;实现利润总额11.29亿元;实现税金总额5.67亿元,同比增长20%。从主要产品产量看:1-6月份,全省辣椒制品产品保持平稳增长,产品产量38.43万吨,同比增长75.2%;乳制品产品产量继续稳步增长,产品产量7.70万吨,同比增长15.7%。印发《全省农产品(食品)深加工高成长企业培育工作方案》,首批培育16家高成长企业,通过高成长企业带动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功举办十大工业产业产销对接推进协同发展系列活动之农产品(食品)深加工高成长企业产品推荐活动。编制《贵州省“十四五”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高起点谋划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发展。在现有产业园区、规上企业、拟实施重点项目分布现状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精深加工和高效产地初加工产业。纵深推进“双千工程”,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遴选10家龙头、30家高成长性企业进入省级“千企改造”工程名单进行重点培育;制定《全省生态特色食品产业招商工作方案》,对招商目标任务进行了分解落实,上半年,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到位资金115.3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64.1%。下一步,贵州省将继续以“增品种、创品牌、提品质”为抓手,重点开展产业大招商与生态特色食品宣传推介工作,推进农产品(食品)高成长企业培育工作,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持续加强宣传推介,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全力打造全国绿色食品工业基地。
江西对危险废物实行智能管理。江西省危险废物监管平台与全国固废信息系统联网运行后,实现了人工管理向现代智能管理的转型。截至目前,全省约有1.1万家危险废物产生单位、300家危险废物经营单位、130家运输单位纳入监管平台,平台日均浏览量达3万余次,日均操作访问量约0.12万次,在线运行电子转移联单约22万余份。江西省危险废物监管平台将以往的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备案、固体废物申报登记、一般工业固废跨省转移备案等线下业务变更为线上办理,实现了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电子化,建立了包括企业概况、转移联单、危险废物产生、利用处置和贮存等相关管理信息数据库。企业通过网络,便可完成危险废物日常台账记录、申报、管理计划备案、转移联单办理和一般工业固废跨省转移备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