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浩浩汤汤。
长江流域这片古老而年轻的18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汇聚着磅礴的力量,以占全国18.8%的地域面积,却创造了全国近二分之一的经济总量。近日,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以下简称长航局)又传来好消息,2020年长江航运实现货物通过量30.6亿吨,同比增幅超过4.4%,再创历史新高。
重大关头的重大考验,非常之年的非常成就。长航局是如何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百年一遇大洪水等多重考验,实现航运新突破、历史新发展?
于危机中育先机
书写抗疫新篇章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爆发,武汉封城。
困难前所未有,经验无从可循。如何遏制疫情?怎么稳住航运?怎样实现发展?所有难题摆在了长航局领导班子面前:“抗击疫情,‘阻断’病毒传播路径是关键;守护长江航运‘大动脉’,保障运输生产‘不断’是使命。”长航局局长唐冠军的话掷地有声。
一声号令,三军奋勇!
长航人迅速完成集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迅速在长江水上展开——
“保障航道畅通是航道人的天职,疫情时期尤其如此。”长江万州大桥基地船长李胜如回忆起抗疫感慨地说。病毒必须阻断,水上交通就是物资的生命线,不能慢,更不能断!“长航速度”再次迸发:一大批航道职工不惜年关、不畏疫情,坚守在长江两岸,他们加密测量航道,加密出航巡查,恢复失常航标,全力以赴疏浚……航道人众志成城、坚守大江,在长江干线航道上铸就了一道抗疫的水上长城。
“启动突发事件Ⅰ级应急响应,为重要防疫物资、民生物资开辟水上绿色通道!”长江海事局局长阮瑞文斩钉截铁。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平安留给别人。各辖段、特别是武汉辖段海事部门优先保障重点物资运输船舶进出港口,全力以赴决战疫情防控攻坚。
最短时间,最快速度!长江水上形成统一指挥、全面部署、立体防控的战略布局。随着复工复产步伐加快,长航局迅速调整工作着力点和应对举措,擂响战鼓,应势而动——
面对激增过闸需求,力保通航安全有序,长江三峡通航管理部门实施优化安检程序、简化安检过程、动态调整计划等10项举措,全力保障三峡、葛洲坝枢纽通航安全畅通。
面对长江水位罕见退落,长江航道部门及时跟踪水情,加大维护力度,科学调整航标配布,于5月1日如期开放武汉以上海轮航道,充分释放航道通过潜能,跑出复工复产“加速度”。
冲破黑暗便是黎明,爬过陡坡就是高地。
春暖一江水,风正千帆悬,万里长江迅速恢了复昔日繁忙。
于变局中开新局
奋进基建新里程
长江是世界上运量最大、运输最繁忙的内河,为了使“黄金水道”释放出更多的“黄金价值”,长航局击鼓催征,疫情稳定后,一批重大项目正在长江干线加紧建设,好消息频频传来——
“成功验收!”2020年6月23日下午,长江口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交工验收现场,掌声和欢呼声久久不息。项目正式投入生产运行后,该航道可满足5千吨级船舶满载乘潮双向通航,1万吨至2万吨级船舶减载乘潮通航。“‘黄金水道’这下可更具有了黄金价值,未来10年,这个工程可以产生近40亿元的经济效益!”项目负责人望着航道满目憧憬。
“扬州港货物吞吐量跨越亿吨门槛,这离不开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工程释放出的利好。”扬州远扬国际码头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瞿逵告诉记者,深水航道工程贯通后,相当于使长江入海口向内延伸400多公里,江苏8大沿江港口全部变为“海港”,5万吨级海轮直达南京港,10万吨级海轮可减载抵达,长江江苏段正式驶入“大港大船”新时代。
2020年11月1日,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三峡工程日前完成整体竣工验收全部程序,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三峡升船机建成并正式运行,“小船坐电梯,大船爬楼梯”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数据显示,2020年三峡枢纽全年通过量达到1.38亿吨,在疫情和洪水的双重压力下通过量实现历史新突破。
新时代呼唤新气象,新征程期待新作为——
“马上就快完工了,万吨巨轮可由海入江直达武汉!”长江中下游长江武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负责人告诉记者,疫情稳定后全员夜以继日地抢工期,以防疫的力度,建设的速度,科学的调度,创新的角度,共同推进着工程的进度。武安段工程建成后,可实现1.3万吨级内河船舶、万吨级江海船舶常年直达武汉,极大提升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及沿线港口的辐射能力,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更为强劲的航运支撑。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批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极。
回首来路,长江航运发展的画卷,起笔不凡,落子精彩: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航道建设全面加强、支持保障系统建设大步前行,为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发展中谋拓展
再创科技新速度
解决老问题,用上新技术。长航局科技的脉动,澎湃强劲——
“这APP简直就是‘水上高德地图’,既快捷又方便,真是一项‘惠民工程’!”长江航道图船舶用户告诉记者,通过长江航道图APP可以随时随地定位,像手机导航一样设置语音播报和提醒,规划和制定航线;还能为航运企业提供船队和船舶管理功能,让航运企业实时掌握旗下船舶的航行情况与分布状态。
目前长江航道图APP用户已超过10万人,成为“手掌上的航道”“指尖上的服务”。而这仅仅是数字航道建设的一部分,长航局多点突破、纵深推进,整合了长江全线航标、水情、航道尺度等动态信息资源,将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长江航道管理服务深度融合,推动管理服务方式由传统人工模式向数字化模式转型。
12月10日,扬州仪征海事处船舶监管中心大屏上,海事执法人员发现某轮涉嫌未按规定航路航行,随即锁定船舶违章证据,与该轮船长取得联系,开展立案调查、录入电子证据等,船长得知该消息后,就近选择在码头24小时政务服务自助终端上对违法行为进行确认,并接受相关的违章处理。
这是长江海事水上科技护航的生动缩影。在长航局的统筹调度下,长江海事局奋力开启新时代长智慧江海事建设新征程,从“一张桌子两个人,一部电话上三天”全靠人力保安全,到全程违章船员“未见面”,全部流程“数据跑”,用科技的“创新指数”换取水上的“安全指数”。
“要看现代化,就去看三峡”,这是民间的一句俗语,也是三峡科技创新的写照。为保障三峡——葛洲坝通航建筑物安全高效运行,长航人围绕通航保障、科学调度、可靠运行、能力提升、检修高效等全面开展多学科系统研究,研究成果获国家级优秀奖2项,省部级奖18项,国家专利37项,其中有9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创新优化大型人字门同步升降系统等新工艺,将船闸停航大修工期大幅缩短一半以上。
实干为本,创新为要。长航局坚持创新驱动,观大势、谋全局、闯新路,决策时高瞻远瞩、目光如炬,落实时科学精准、如臂使指:加快“数字长江”建设,从顶层设计到北斗应有,从“云上长航”到数据共享,科技研发及成果应用不断加大,为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硬核”力量。
在胜势里求远势
追逐生态新未来
“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人民。”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豪迈的话语,是历史的回声,也是时代的号角。
大战略呼唤大担当,新起点瞄准新高度。
长航局的发展,向科技要动力,更要生态要活力——
“现在,只要提前报计划,船上的垃圾、生活污水到港就有人免费接收了!”泰州市华通船务有限公司负责人曹爱东,兴奋地给船舶污染物“一零两全四免费”模式点赞。“之前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每吨处理费要500块,现在港口免费接收,不仅节约了我们的成本,也是对长江环境的一种保护。”“长发88”轮船长李军感慨地说。
长航局不断加大船舶污染防治力度,深入实施防治船舶污染长江水域环境“十项严格”措施,建成运行船舶水污染物联合监管与服务信息系统,并在长江经济带所有港口全面推广,形成了数字监管、线上服务和多部门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2020年5月26日下午2时,随着一声长长的汽笛声,长江第一艘纯LNG燃气动力散货船——长航集团上海公司的“新长江26007”轮缓缓驶离重庆长航东风船厂码头,开始了该轮纯LNG绿色动力改造完成后的试航工作。
“在江苏沿线,岸电使用已像支付宝付款一样普遍。相关部门除了严格监管,还会教船员使用,体验感非常好。”在连申线如皋水上服务区,“聚龙989号”货船船主汪立平边说边一气呵成地完成了插入电缆、扫码取电。“岸电使用成本低且操作简单,无噪音、无污染,是实现港航绿色减排的一大抓手和助推港航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南通港航党委委员王鹏程向记者介绍。
长航局通过加大船舶污染防治力度、完善绿色港口建设、全面开展生态航道建设、推进清洁能源推广应用等举措,加快推动绿色航道、绿色港口、绿色船舶、绿色运输组织方式发展。如今,“绿”动的长江已经成为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今朝矢志,未来可期。
站在“十四五”发展的新起点,长航局正乘风蓄力,蹄疾步稳谋发展;千帆竞发,笃行致远开新局;在迈向高质量发展新的征程中阔步前行、步履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