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1/21

    来源: 学习强国

长江经济带五年答卷|⑭千年文脉“拍岸”黄金岸线

灯灭,音歇,号子响起——

一声号子我一身汗,一声号子我一身胆,一根纤绳九丈三,父子代代肩上拴……”

聚光灯下,身着蓝马褂、白短裤,扎着红腰带的号子头握拳振臂,发出沧桑吟唱。聚光灯外,十余名赤膊的船工或摇橹、或扳桡,跟着节拍齐声哟嗬起来。

千百年来,长江及其支流白帆点点,号子声声不断。

在木船航运的时代,川江号子是船工们与激流险滩搏命的指南针,他们高喊着号子溯江而上,在惊涛骇浪中讨生活,声声号子里透着不前进不罢休的倔强和不屈不挠的坚韧。

而今,作为长江最富凝聚力、最具标志性的音乐符号和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川江号子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登上世界各地的舞台,为灿烂悠久的长江文化唱出了一片新天地。

一声号子激起千层浪,声声号子里,生生不息的长江文化在自然生长。

 

2020世界大河歌会在重庆市万州区江南新区三峡文化园举行 /王全超

流淌古今:唯见长江天际流

为了读江,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名誉馆长王川平将临江的房间装修成了书房,并命名为读江居

读江,为的是保护好长江文物及文化遗产,留住长江记忆。

纵贯6300公里、流淌天地间的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

从《诗经》的吟唱,到《离骚》的高歌;从谪仙李白的千里江陵,到诗圣杜甫的不尽长江;从无数仁人志士的矢志不渝,到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挥斥方遒,长江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有着千年的文化内涵。

共饮长江水,长江流域各省市不断从长江汲取养料,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长江文化分子。有璀璨多元的分子作支撑,而今的长江文化耀眼夺目,既有滇黔、巴蜀、荆楚、江淮等地域文化,又有刺绣、漆器、瓷器等器物文化;既有江南水乡古镇、南京石头城、扬州唐城等物质文化,又有川江号子、黄梅戏、宜兴紫砂工艺等非物质文化。

201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名单,其中,8个长江沿线省市共计12个历史文化街区在列,占比达40%

保护好长江文物及文化遗产,延续长江千年文脉成为重中之重。

在三峡水库蓄水前20年,文物工作者齐聚长江,夜以继日地对库区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几乎把几代人的工作都完成了。王川平说。

白鹤梁的重生便是其中之一。

白鹤梁是重庆市涪陵区城北长江中的一道天然石梁,因梁身汇聚了数百位历代文人的书法题刻,记录了自唐代以来长江1200余年间的枯水水文情况,被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和世界罕见的水下碑林

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涪陵河段为库区水位变动区,白鹤梁极有可能被淹没。

白鹤梁文化绵延千余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花大力气加以保护,留住长江的文化记忆。文物工作者们一拍即合。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2009年,世界首座水下遗址博物馆建成,昔日白鹤梁重获新生。

不只是三峡地区,在长江沿线各省市,保护长江文物和历史遗产已成共识。

在江西,始建于唐代的琵琶亭虽屡经兴废、多次易址,但始终保持本色,迄今依然是长江之畔的标志性建筑,每年迎来无数游客;在上海,其第一个轮船码头北外滩在转身蝶变时,衍生出码头文化露天博物馆,使得历经百年的码头文化获得新生;在安徽,一座由旧粮仓改造的粮票博物馆,其20万张粮票记录了计划经济年代的生活光影……

依托扎实的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黄金水道奔流不息,千年文脉绵延不绝。

 

身着彝族服饰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蟠猫乡群众正在演奏原生态左脚调 /王雪

薪火相传:不尽长江滚滚来

停烧38年后,2016年,窑火再次从江西景德镇保留最古老、最完整、最大的柴窑遗址徐家窑升起。

随着窑火越烧越旺,一个完整的古代窑作体系逐步恢复,传承千年的景德镇窑工技艺逐渐苏醒

今时不同往日,38年后再次点火复烧,徐家窑有了新的时代使命:作为展示陶瓷艺术的活态博物馆,徐家窑在再现古代工艺工序的同时,将更加鲜活地演绎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向世人展示千年瓷都的独特魅力。

每一代工匠都有自己生产的东西,重要的是传统工艺在不断发扬光大。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集团董事长刘子力说,景德镇致力于做好老窑厂、老工艺的传承工作,就是为了让惊艳世间千年的景德镇再创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的辉煌。

薪火相传,这是长江沿线各省市一直心心念念的事情。

有文物保护单位打开过去尘封的大门,让文化遗产精彩面世——

作为中国地面遗存最大、原真性保存最完好的城市城墙,南京明城墙在201488日实现全面开放,融入人们的城市生活,真正成为百姓看得见、走得进、摸得着的民城墙。通过这堵,南京的云锦、金箔、古琴,扬州的玉雕、漆器,南通的蓝印花布,常州的宫梳名篦、留青竹刻等珍贵文化遗产展露无遗。

有园区将珍贵的文化资源串联起来,让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滇南明珠之称的腾冲是南方丝绸古路之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在经历数百年的时间冲刷之后,积淀了腾冲皮影、腾越土陶等厚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不让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岁月的洪流中被淹没,腾冲高黎贡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把这些资源全部整合起来,建设打造了非遗一条街,让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光大。

有的省出台政策,推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

2019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2019—2023年)》,指出到2023年,围绕人类起源文明起源楚文化三国文化土司文化红色文化荆楚名人等主题,建成开放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不少于20个,大遗址保护管理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成为中国大遗址保护南方示范区。

江山如画,多少能工巧匠为长江的风姿而咏叹,让丰饶的物产幻化出夺目的光芒。心口相传间,一代代积累的技艺得以传承,一辈辈磨炼的匠心得以延续。

 

江苏省海安市城东镇西场小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打连厢”引进校园 /翟慧勇

历久弥新: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

2004年至今,江苏省张家港市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唯独有一样没有变——坚持举办长江文化艺术节。

一直以来,张家港市一边从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汲取力量,一边思索在保护传承中创新发扬,让长江文化起来,长江文化艺术节就是张家港精心打磨后交出的答卷。

2004年,张家港市主动扛起弘扬长江文化的大旗,携手长江沿线各省市,将长江文化艺术节这个创意变成现实。

这场常办常新的文化盛宴,不仅创新推动了长江文化在新时代大放异彩,也为沿江各地的交流交融提供了重要窗口:每年轮替的长江流域戏剧艺术节、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汇聚了来自沿江各省、市的80多部大戏和100多个民俗节目,搭建起了长江文化交流、展示的绚丽舞台。此外,艺术节期间还举办长江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座谈研讨会、长江流域民间艺术博览会等会议和展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共同推动长江文化繁荣发展。

如今,长江文化艺术节作为长江流域城际之间沟通与合作的优质平台,发挥着特殊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荣获原文化部创新奖,并被明确为江苏重点培育的三大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之一,在第六届中国民族节庆峰会暨2017“中国优秀民族节庆推荐评选活动中,荣获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称号。

创新,始终是长江文化的灵魂。中国第一个机器钢铁厂、万里长江第一桥、我国第一个自贸区……这些改变中国发展进程的第一,皆是长江文化有源之水常新的生动注脚。

如今,以创新为灵魂的基因依旧在长江两岸的文化血脉中流淌。

在湖北武汉,从古老的江汉关岸边望及平静的江面,一艘点缀着璀璨霓虹的长江游轮知音号缓缓驶出。伴随着复古的音乐,由近百名演员扮演的战地记者、汉剧名伶、鞋匠、商人、报童等角色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里依次移步至观众身边。

作为长江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自20175月公演,知音号便场场爆满、一票难求,让观众从登上码头那一刻起,就仿佛被拉回百年前的汉口大码头。

当下,随着创新的不断加持,长江文化显示出愈发顽强的生命力。丽江东巴画、泸州油纸伞、惠山泥人、常州梳篦……长江沿岸,数不胜数的地方特色工艺及文化融入新的时代,散发出别样的魅力。

川江号子吼翻天,势如龙腾虎跃,而今号声何处寻?唯有大江传歌,生生不息……”舞台上,川江号子声渐渐变得舒缓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