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7/26

    来源: 上海市驻点工作组

上海:支撑长江大保护,助力长三角,科技让城市环境更美好

一、驻点城市概况

上海,地处中国东部,地处长江入海口、面向太平洋,总面积6340.5平方千米,2019年常住人口2428.14万人,户籍常住人口1450.43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77.71万人。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目前,有67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41家外资研发中心落户上海。上海是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上海港口货物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港口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十年位居世界第一,邮轮母港旅客发送量保持世界第四。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每年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4%左右。

面向2035年,上海的目标是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二、驻点工作组概况

(一)总体概况

上海驻点工作组由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作为牵头单位,联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市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太湖局水利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上海市环境信息中心、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联合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组成。驻点工作组研究团队长期跟踪上海市环境保护动态和进展,具有大量上海市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水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经验和基础。

 

(二)驻点负责人简介

驻点负责人由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林卫青担任,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表水污染控制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奥运封闭水体水质保持技术与示范”(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苏州河底泥污染评价、疏浚与综合利用研究”、“黄浦江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预警预报与河网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水库型水源地多目标水质优化调控技术研究”(863计划课题)、“湖荡区水环境风险评估、预警技术研发与综合应用示范”(水专项子课题)等国家和上海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一、二、三等奖,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

三、地方政府支持情况

上海市高度重视长江修复联合研究工作,全面保障上海驻点工作开展,成立了驻点研究工作领导小组,由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别担任组长和副组长,全面指导和统筹协调此项工作,水处、科技处负责具体协调推进。根据国家方案明确的地方驻点跟踪研究任务内容、成果和考核指标,结合本市长三角一体化水环境领域相关重点任务,通过市科委和局科研项目等落实相关科技支撑,支持了“河道水环境质量提升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示范”、“上海市重点水质考核断面周边环境调查及达标整治核查评估”、“长江口杭州湾容量总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等7项目,项目经费1236.9万元。

四、驻点工作成效

2020年底,上海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根据《上海市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全市20个地表水断面全部达到地表水二类或三类标准,全市优良水体比例达到100%,地表水丧失使用功能(劣Ⅴ类)水体断面比例为0%,超额完成《目标责任书》中45%10%的年度目标要求。驻点工作组结合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跟踪推进全市水污染环境质量工作,在完成了全市不达标断面治理达标方案后,由点及面,进一步关注20个断面控制单元中的239个市级控制水质断面。每月对全市水质开展跟踪评估分析,协助市生态环境局对各区相关部门进行水质通报,分析水质变化原因,同时,驻点工作组成员对各行政区进行分解,确保各区都有对应的科研技术支撑人员长期跟踪,每月对各水环境控制单元进行现场巡查,梳理各河道及控制单元中存在的污染问题,及时向市、区两级环保部门反馈巡查意见和问题清单,并提出水环境改善措施建议。

上海市纳入国家整治清单的建成区黑臭河道为67条段,总长度136.19公里,已于201812月底全部完成整治任务,完成率100%。根据20191-12月水质监测数据,67条河道均评价为不黑臭。驻点工作组积极参与市级环保督查工作,帮助各区、镇梳理检查水环境问题,同时,驻点工作组积极参与对上海市黑臭水体的识别技术及方法进行研究,以实现利用高新技术和科学方法确保全市不再新出现黑臭河道。

按照推动长江经济带领导小组办公室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入河排污口整改提升工作的统一要求,结合管理实际,上海市制定了《上海市关于落实长江经济带入河排污口专项检查行动整改提升工作方案》,明确工作内容和责任分工,并按计划的时间节点推进落实,基本完成违规设置入河排污口的整改工作。驻点工作组协助市生态环境局,研究制定了《上海市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方案》,积极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相关技术调研,调研了搭载声呐的无人艇用于水下隐蔽排污口探测的专项技术,推进了入河排污口排查技术以及分级分类管理的前期研究,并指导和协助本市各区有关部门做好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目前,上海市已完成无人机(直升机)航测(一级排查)工作,统筹整合了长江入河排污口相关资料,初步形成各类入河污染物排放信息清单。协助各区开展人工徒步现场“全口径”排查(二级排查),核实确定入河排污口信息。

驻点工作组协助推进全市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规范化建设和风险源排查。至2019年,对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要求,开展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以家庭农场分散式畜禽养殖布局及总量控制、水源地水产养殖整治、“水下森林净化系统”等为主导的水生态环境修复与提升。持续做好太浦河流域水环境协调联动,第一时间共享预警断面水质、太浦闸下泄流量、最新调度方案等信息,及时采取预警措施,有力保障了金泽水源地的水质安全。同时,驻点工作组协助市生态环境局,以已划定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准水源保护区、水源保护缓冲区以及取水口上下游20公里为排查范围,重点对影响水源地质量和安全的要素进行排查,包括汇入水源二级保护区的河流情况、水源地范围内的污染点源、水源地支流附近的生活源等。已形成风险企业名录、汇入水源二级保护区的河流名录、水源地支流周边风险源报告等一系列成果。

上海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前正在实施过程中,驻点工作组作为生态环境规划的牵头单位,积极配合总牵头部门市发改委,推进各环保专项的前期研究,包括全市水环境专项、指标体系专项、环境基础设施专项等等,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培养地方科技人员力量、提升地方科研能力方面,驻点工作组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牵头组建了长三角生态环境联合研究中心,与江浙皖环保科研人员互相交流学习,并主办了第一届绿色长三角论坛,邀请多位院士、专家、高校教授进行专题讲座和讨论,有效提升了地方科技人员力量和科研能力水平。

五、驻点亮点

(一)上海市水环境监测预警评估技术体系和决策支持平台研究与示范。针对上海市水环境特点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推进工作的需求,基于空间数据架构集成了水环境数学模型、物联网、移动互联、数据集成、GIS技术的水环境监测预警、考核评估和综合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成果弥补了上海市基于Web-GIS集成水环境数据管理、模拟、决策和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决策系统的空白,为上海市水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决策,水环境质量的动态预警以及水污染防治工程实施效果的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提供综合、高效、直观的技术支持。

(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规划。根据国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由上海驻点工作组为核心的技术牵头,开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的专项规划研究,探索实现行政区域共建共享、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研究重点体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和“生态+”发展模式,着力实施减量、增容、提质。围绕建设共筑协调共生的生态体系、搭建绿色创新的发展体系、建立统筹协调的环境制度体系、完善集成一体的环境管理体系等四个主要方向,突出示范区江南水乡特点,以机制体制建设为重点,为一体化示范区高质量绿色发展谋篇布局。

(三)长江河口生态格局演变与重要生态功能评估及关键污染物模拟技术研究。驻点组针对长江河口水源供给与生物多样性维护两大核心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的问题,结合卫星遥感、现场监测与模型模拟,开展长江河口富营养化、滩涂湿地生态格局演变、重要生态空间监测评估技术等研究。驻点工作组通过河、海及遥感数据对接、现场调查采样等工作构建河口主要污染物数值模型,梳理长江口滩涂湿地、典型水库、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区的重点问题,形成了长江口重要生态区监测的技术体系和关键技术、以及卫星遥感应用的高效组织技术和环境事件自动检测技术。该工作能为长江口水质控制目标、主要污染物负荷削减目标、湿地保护和滩涂利用等内容提供科学依据。

下一步,上海驻点组将根据长江中心统一要求,更加高质量、高标准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大保护、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精神,持续服务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上海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按照驻点任务合同书提交相关成果的基础上,继续积极配合生态环境部相关司、市生态环境局相关部门完成驻点后续工作,进一步提炼驻点研究成果和亮点,助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十四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