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习水县渔政执法船在赤水河巡查。
资料图片
赤水河从贵州习水县土城镇流过。
王 庆摄
贵州赤水市转产渔民在赤水河上为游客表演“独竹漂”传统技艺。
梁小平摄
花了近1.3万元,购买13955尾鱼苗增殖放流——这份生态修复补偿,让王洪春教训深刻。
家住赤水河边,祖祖辈辈打鱼为生,货船司机王洪春熟谙各种捕鱼方法。去年夏天的一个夜晚,他在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鲢鱼溪码头附近放下几个地笼,捕获21条野生鱼,其中多尾为珍稀鱼类,被巡河民警逮个正着。公安机关以涉嫌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立案侦查,对王洪春实施刑事拘留。
案件侦办期间,根据遵义市公检法等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办理环境资源犯罪案件实行生态修复的实施意见(试行)》,公安机关建议王洪春主动弥补过错:按照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评估制定的生态修复方案,购买鱼苗增殖放流。后鉴于王洪春有认罪悔罪表现,公安机关为他办理了取保候审。
王洪春付出的偷捕代价,折射出赤水河流域打击非法捕捞的执法力度。
穿越云贵川三省,蜿蜒约500公里,赤水河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场所。长期以来受过度捕捞等影响,赤水河流域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渔业资源逐年衰退,影响长江生物多样性和水域生态安全。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同年底,原农业部发布《关于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渔的通告》,明确从2017年1月1日零时起至2026年12月31日24时止,在赤水河流域实施全面禁渔,禁止一切捕捞行为——这是长江流域首条实施全面“十年禁渔”的一级支流。
2019年初,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明确要求,“2019年底以前,完成水生生物保护区渔民退捕,率先实行全面禁捕”“2020年底以前,完成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保护区以外水域的渔民退捕,暂定实行10年禁捕”。
长江十年禁渔,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扭转长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关键之举。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求:落实好长江十年禁渔。
近日,记者沿赤水河贵州段重点水域实地探访,捕捉全面禁渔3年多来的点滴变化。
禁渔势在必行
“前些年,捕捞规格普遍不足20厘米,岩原鲤等中大型鱼类还是幼苗的时候就被捕捞了,有的土著鱼类已经从监测范围内消失”
连日大雨刚刚消停,赤水河水势汹涌,阵阵涛声回荡山谷。一艘快艇疾驰而来,在河面划出两道白色水浪。行至一处开阔水域,遵义市习水县畜牧渔业发展中心主任张劲松将头伸出窗外,打量着熟悉的场景。
7年前的那次执法行动,张劲松记忆犹新。
2013年夏天,时任习水县渔政站站长的张劲松接到举报——夜间常有人在习酒镇河段非法电鱼。张劲松组织全站3名执法人员,联合原县农牧局9名工作人员,开展专项执法行动。
“就在这个地方,眼睁睁看着6艘船从眼前跑掉……”由于没有执法船,张劲松和同事们只好分守两岸,准备用绳索和渔网拦截电鱼船。谁知偷捕分子将螺旋桨拆卸下来,让船顺着水势逐流而下,岸边执法人员束手无策。
早在2002年,原农业部发布《关于在长江流域试行春季禁渔制度的通知》,赤水河被纳入春季禁渔范围。2003年起,贵州省将每年2月1日至5月31日定为赤水河禁渔期。2005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地跨四川、云南、贵州和重庆三省一市,赤水河被纳入,其中贵州省仁怀市五马河口至赤水市大同河口为保护区5处核心区之一。
彼时,赤水河沿岸各地经济发展提速,货运船只往来不断,谈生意的、跑运输的纷至沓来,带火了当地餐饮业。
“河鱼价格不断往上蹿,动辄几十元一斤,个头大的鱼每斤能卖到数百元。”暴涨的鱼价,让打小在赤水河边长大的张劲松忧心忡忡:越来越多的人盯上了赤水河里的鱼,“除持证的专业渔民外,大量副业渔民也开始活跃起来,地笼、滚钩、电鱼机、密眼网等禁用渔具禁而难绝。”
多年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对赤水河实施了连续监测。监测结果显示,这里的鱼类资源状况呈明显衰退趋势,渔业捕捞规格小型化、低龄化趋势加剧。
“前些年,捕捞规格普遍不足20厘米,岩原鲤等中大型鱼类还是幼苗的时候就被捕捞了,有的土著鱼类已经从监测范围内消失。”每年沿赤水河开展3个月以上实地考察,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飞认为,相较于其他因素影响,过度捕捞是破坏赤水河水生生物资源的主要因素之一。
渔业法规定“禁止在禁渔区、禁渔期进行捕捞”,赤水河非法捕捞为何屡禁不止?
“执法监督力度不够是重要原因之一。”遵义市原渔政站站长田景权说,仅靠渔政部门的行政处罚,不足以震慑非法捕捞活动。长期从事渔政监督管理工作,田景权感触颇深,“一个县有几十公里河段,渔政执法队伍就那么几个人,要禁绝非法捕捞,力不从心。”
“每年禁渔期就几个月,鱼苗刚长大一点就失去庇护。”田景权和沿河各地渔政部门的同事们心里清楚,改变过度捕捞现状、打破困局,全流域、全时段禁渔才是最好的办法。
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一场生态保卫战在赤水河流域打响。2017年1月1日零时起,赤水河流域“十年禁渔”。“全流域、全时段‘十年禁渔’,为水生生物恢复元气留出充分的空间和时间,主要鱼类可繁衍两至三代,有助于资源数量、种类的稳步恢复。”刘飞说。
渔民退捕上岸
“所有渔船全部上岸,转产渔民除了有征收补偿,政府还配套后续保障”
14岁上船,40岁上岸,人到中年突然要换个活法,王小均一度陷入迷茫。
赤水河进入赤水市复兴镇后,河面变得宽阔,水流平缓,是各种鱼类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过去,守着家门口的“聚宝盆”,复兴镇长江村村民王小均每天只需下河忙碌几个小时,年收入轻松过10万元。
“除了打鱼没别的生计,往后拿什么养家?”2015年底,原农业部与贵州省政府启动长江流域赤水河贵州段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作,遵义市所辖赤水市、习水县、仁怀市三地渔民率先退捕上岸。面对上门商谈退捕事宜的工作人员,王小均迟迟不愿明确答复。
在担心后路的同时,王小均也在观望安置政策。“我是持合法捕捞证的渔民,以前按规定缴纳了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如果跟‘三无船’(无船名船号、无船舶证书、无船籍港)一个待遇,当初的钱就白交了。”
在赤水河谋生计的人群里,不仅有持证渔民,还有不少私自建造船只捕鱼的沿岸村民。为做好退捕渔民安置工作,赤水市组织专人以调研、座谈等方式,摸清渔民生产生活和家庭收入情况,广泛征求他们的意愿和诉求。经过30多次修改完善,赤水市拿出一套退捕转产转业工作方案。
“没有合法捕捞证的渔民,要是享受同等安置政策,的确有失公允,也不利于‘禁渔令’的实施。”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水管理站站长刘定明介绍,赤水市在推进退捕渔民转产转业过程中,实施精准退捕。
通过核实登记注册和《渔业捕捞许可证》发放、年审情况,赤水市从最初统计的300多家船户中确定138户为转产渔民。“所有渔船全部上岸,转产渔民除了有征收补偿,政府还配套后续保障。”合法权益有保障,王小均交出了渔船和捕捞工具。
“上岸后3年过渡期内,每户转产渔民每年享有1.88万元生活补助,生活困难的渔民被纳入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无房户则优先享受城镇保障性住房。”刘定明说,赤水市累计统筹各类资金1700余万元,用于落实赤水河渔民转产转业工作。
渔船征收补偿和生活补助到位后,王小均拿出所有积蓄再加上银行贷款,在赤水市区买下两套房子,一家六口进了城,开了一家小餐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