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30
来源: 新华网客户端
24日下午,“长江高端智库对话·2025”举行“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分论坛。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校及智库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绿色低碳发展的理论前沿、实践路径与体制机制创新展开深入研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刘杰在致辞中表示,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参与长江大保护流域中国治理和“双碳”战略实践,在生态修复、绿色勘探以及碳储存、碳循环、碳交易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持续贡献智慧和力量。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陈洁说,长江经济带面临上游生态保护与增收困境、中下游面源污染等挑战。她建议,构建跨省市循环农业体系,探索农业碳汇交易机制,并加强长江生态品牌建设,发展长江农文旅产业带,推动农业生态文化价值实现。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高级工程师杨姝影分享了通过纪录片、国际会议、品牌合作等方式,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生态修复、蓝色循环等领域的成功实践传播至国际社会的经验。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原副院长陈进指出,长江干流水质持续改善,但湖泊治理、面源污染、生态环境用水保障等挑战依然严峻。他呼吁大力推进节水减排,提升用水效率,并加强优质水源地保护与跨区域协调。
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黄贤金线上探讨了城市新城降碳增汇路径。他提出,需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强化碳排放管控,构建“碳排放一张图”,构建从“能源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的创新机制。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常委、副校长胡守庚提出通过精准配置空间资源、完善绿色评估体系、强化地表地上地下空间确权、健全利益共享机制等策略,优化空间治理体系。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晓燕建议推进区域与产业初始水权两级分配,加强计量体系建设,并依托重大水利工程探索水权交易试点。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文传浩提出建设“世界清洁能源珠峰”宏伟构想,倡议将长江上游及西南地区丰富水能、风能、光能等资源整合,打造全球领先清洁能源高地。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李涛研究员分享了湖北省湿地水质、生物多样性与碳汇能力协同提升方面的研究。其团队发现合理植被配置能有效提升湿地碳汇,并探索将生态修复与碳汇开发相结合,以市场机制反哺湿地保护的长效运维。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赵霞研究员提出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支持打造国家级水权交易中心、推动“水旅游+”产业融合、探索建立“湿地生态银行”。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魏登才研究员在总结发言中说,围绕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与会专家提出系列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思路。他呼吁各方继续加强合作,共同谱写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新篇章。
分论坛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