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8/13

    来源: 湖南日报

在“两山”协同中加快打造湖南新经济发展增长极和示范区

胡馨月  李宗辉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特殊之年,须有特殊之为。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必须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如何加快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和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两山高质量发展,打造湖南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示范区?《湖南日报》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和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以下简称两山)是我省瞄准新经济、衍生新业态、蓄积新势能的战略支点和创新高地。省委书记杜家毫深入两山调研时强调,要将两山打造成为全省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示范区。

近年来,两山建设日新月异、成效凸显,疫情期间更是展现了逆势上扬的韧劲与活力。但目前两山之间的协同联动程度还不高,两山叠加效应和双驱加速度还不够明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政策落实有温差、协同机制欠完善、内生动力待提升、产业关联缺深度、人才交流不密切等。为此,应进一步促进两山协同,使其更好引领和带动全省新经济发展。

战略协同:构建两山一体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

从战略高度上一体化推进两山建设,是实现两山协同的重要保证。

拆除思想围墙。应深刻认识两山协同联动的重要意义,特别是两山管委会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发展思路,将两山作为一个战略整体来看待,不断强化开放包容理念、合作共赢意识。

加强顶层设计。将两山协同纳入我省十四五规划,从政策资源共享、创新平台共建、智力成果共用、人才环境共融、产业生态共创等层面制定两山协同战略。

充分发挥推进两山建设联席会议作用。加强政策会商、信息互通和工作调度,建立各方参与的规划协调机制、政策法规和资金保障机制、矛盾争端解决机制、要素自由流动机制、合理的分配机制等等。

科创协同: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两山科技创新需要着力破解各行其道、各自为阵、科创成果跨山难、过江难现象。

强化联合攻关。发挥两山周边高校、科研院所、国家级创新平台、特色园区、创新型企业的科创优势,依托各类重大科技项目,围绕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超高清视频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联合开展攻关,引领两山技术链、产业链、价值链创新。

统筹推进科创体制机制改革。借助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的有利条件,推进两山科创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对接跨国公司实验室、双一流大学特色学院、国际技术转移中介机构等,搭建两山原始创新平台、资源整合平台、技术交易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创新要素引入平台,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

产业协同:打造“枝叶相连”共生共融的产业布局

紧密关联、跨界融合是产业协同的前提,产业协同程度决定着两山协同深度。

构建两山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应依据战略部署和发展基础,把握两山产业协同的空间、重点和前景,以高科技领域、泛视频产业等为突破口,推动产业链条相互衔接、耦合联合、渗透交融,强化内循环的能力、小循环的活力、微循环的动力,形成两山大中小企业、上下游产业密切合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挖掘两山资源优势,培育、引进、转化一批标志性产业特别是企业总部、区域总部、头部企业,通过总部头部的牵引向产业上下游延链、补链、强链。

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深化两山招商合作,共谋招商引资政策、共享招商引资数据,联合开展双向集群招商、产业链互补招商,提高产业链细分领域集中度和跨链融合度,强化产业关联,催生新模式、新经济、新业态。

人才协同:形成“高精尖缺”人才聚集的山峦高地

推进两山建设,人才队伍是核心;促进两山协同,人才协同是关键。

推动人才共育。紧盯企业人才缺口,发挥两山科教优势,加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大学生实习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采取合作办学、委托培养、订单培养等方式,加快培育一批急需急缺的专业技术人才。

推动人才共引。拓展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联合打造招才引智功能平台,用活用好百万校友资智回湘襄湘工程,在高精尖缺人才延揽上深化合作。

推动人才共享。探索带土移植、科技联姻、智力嫁接、客座顾问等模式,共享共用国内外高端科技人才。通过项目式共享、外包式共享、候鸟式共享、兼职式共享等方式,促进两山之间人才交流互动。

品牌协同:赋予“山水洲城”更具内涵的时代价值

 “岳麓山马栏山已是享有盛誉的湘字号品牌。应进一步发挥品牌协同效应,充分彰显两山的历史底蕴、怡人景观、绿色生态、科技含量和人文情怀,使山水洲城长沙成为更加引人入胜的画卷和诗篇。

应抢抓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机遇,统筹推进两山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提质改造,坚持山水相宜、校城相映、产城相融的理念,提升宜居、宜业、宜游价值,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应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提升两山品牌力、影响力、吸引力,汇聚天下英才来两山发展,集聚科创因子为两山建设提速,努力将两山打造成为创新春山、开放活水、生态绿洲、智慧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