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5
来源: 东方城乡报
为践行社会责任,推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近日,上海市水产研究所(站)(以下简称“所(站)”)在上海长江大桥水域放流长江刀鲚6.5万尾,其中全长3~5厘米的苗种5.5万尾,5厘米以上的苗种1万尾。此次长江刀鲚放流主要用于上海市崇明区堡镇港北等四座水闸外移工程的生态资源补偿。
正值炎炎夏日,本次放流采用应对白天极端高温天气放流技术方案,确保放流苗种成活率。从苗种繁育、运输到放流,上海市水产研究所奉贤科研基地为业主方提供全过程技术服务。渔业主管部门对本次放流工作进行现场监督,确保符合放流要求,达到预期效果。此次放流验证了所(站)长江刀鲚规模化繁育能力、增殖放流技术水平和全过程技术服务能力。
渔业生态补偿机制对于渔业资源的保护和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站)凭借多年来在长江口鱼类保种育种以及增殖放流等方面积累的技术优势,围绕长江流域及长江口生态渔业资源养护和修复,积极投身渔业生态补偿项目,助力长江大保护,促进经济建设和自然保护协调发展。今后,所(站)将围绕种源渔业加大科研投入,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加强合作交流,不断探索创新更加科学有效的生态补偿模式和技术手段,同时,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渔业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活动中。
今年所(站)主持起草的上海市地方标准《长江刀鲚增殖放流操作技术规程》(DB31/T1458-2023)已于2024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标准的实施有助于科学规范地开展长江刀鲚增殖放流活动,提高长江刀鲚放流的适应性和成活率,保护长江刀鲚种质资源,促进长江生态环境的改善,并为管理和监督长江刀鲚增殖放流活动提供依据。此外,标准的实施将助力更多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监管部门投身长江刀鲚资源保护,提高全社会对长江刀鲚资源保护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增强相关从业者对增殖放流科学操作的规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