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7/29

    来源: 江西日报

生态综合补偿 呵护美丽江西

 

林业工作者进行病虫害防治。(资料图)

 

铜鼓县大塅水库航拍图。

 

图为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茫茫林海。(资料图)

编者按

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201911月,绿色江西再担新使命,被确定为10个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省份之一。今年2月,石城、井冈山、资溪、铜鼓、婺源5县市经国家发改委公布作为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开展试点工作。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生态综合补偿试点方案》,试点县要在创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推进建立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制度、发展生态优势特色产业和推动生态保护补偿工作制度化方面,为全国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围绕四大试点任务,我省各试点县市进行了有益探索。近日,本报记者分别深入石城、资溪、铜鼓、婺源等地采访,一探其貌。

资溪:试点森林赎买——生态增绿 林农受益

资溪森林覆盖率高达87.7%。作为我省第一个提出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的县,如何最大限度发挥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效能,成为资溪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工作的主攻方向之一。

留住绿水青山是前提

早在试点之前,资溪已经启动了摸生态家底的工作。201911月,资溪县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并邀请专家来资溪收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基础数据,并以此为基础,编制了《资溪县国家生态补偿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该方案旨在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资溪县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实施方案,着眼于留住绿水青山,不管用什么模式探索,这个前提不会变。资溪县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黄小勇不断地强调这点。

位于资溪县境内的马头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批)有20余种。资溪县马头山生态公益林场纪委书记张昱胜告诉记者:每年国家发放的300多万森林生态补偿资金,我们全部用于公益林的管护,但每亩20多元的补偿经费还是让工作开展起来显得有些吃力。可喜的是,从今年开始,这种状况将会有所改善。资溪将健全以公益林为主体的森林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并实行生态公益林分级差异化补偿,逐步实现生态公益林优质优价补偿。

集聚优势资源以林养林

鹤城镇下长兴村村民洪雷因为技术不好和销售不畅,自己经营的杉木林收益并不高。2018年,他将林权转让,成为该县森林赎买第一例。洪雷告诉记者说,自己不但拿到5.7万的赎买金,还找到了一份稳定工作。

201810月,资溪县被省林业局列为全省首批森林赎买试点4个县区之一。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资溪县通过直接赎买、租赁赎买和置换赎买三种模式,已经完成森林赎买面积4.43万亩。

原先农民种的树,因限伐令变成了不动产,政府将这些禁止采伐的商品林,通过赎买方式调整为生态公益林。这样,生态得绿,林农得利。资溪县林业局办公室主任石银平介绍说,为了有序推进赎买工作,资溪运用市场化理念,搭建成立了大地绿化服务中心和森林资源收储中心两个平台。其中大地绿化服务中心作为森林赎买运作主体,负责对赎买资源的抚育、综合开发;森林资源收储平台则向全县林业经营贷款主体提供担保,加强林业投资风险防控,有效激活社会资本投资林业产业。

同时,该县多举措解决林业发展的融资难题,整合专项补助资金近2000万元,融资贷款9800万元,并积极鼓励林业企业、经营户等社会资本参与,实现以林养林目标。截至目前,大地绿化服务中心已完成低效低产林改造3万亩,培育苗木300余万株,主营收入近1800万元。

最优森林进军

2020年,完成植树造林3600亩,低产低效林改造2.5万亩;十四五期间争取完成村级森林公园全覆盖……说起目前和今后几年的任务,石银平拿着《资溪县建设最优森林实施方案》,侃侃而谈,最优是一个目标,要实现好这个目标,关键还在于如何实现两山转化,把林业资源变成资产。

乌石镇横山村后山的马鞍山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村后的603亩残次林被赎买后,又重新披绿。与横山村一样,鹤城镇排上村通过森林赎买,残次林变成了茶园,不但增加了5万多元的村集体收入,还带动附近60多个劳动力就业。既保护生态,又能在家们口就业,我们高兴还来不及呢。村委会主任黄长华笑着说。

为加快资源向资产的转变,资溪县林业局正在和中科曙光合作,积极搭建林业智慧平台,通过该平台,就能实现林业资源、林业养护、林业经济发展的数据互通。据了解,该平台将于8月完成搭建,并于9月完成第一次测试。同时,资溪县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绿色发展资金,支持生态保护领域项目的实施,累计撬动社会资金20亿元发展林业产业。

石城:建立生态保态保护修复长效机制——完善制度 青山复来

远山碧水,蓝天白云……漫步石城县琴江河畔,一幅山水交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画卷展现在记者眼前。

近年来,石城县积极探索建立生态保护修复长效机制,全力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琴江流域(温坊至长江段)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农村污染治理工程和流域周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以及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四大子项目有序实施,全县生态保护修复取得积极成效。

纵深推进河流治理

琴江河温坊至长江段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途经5个村,涉及人口6000余人。过去由于河水的冲刷,河道两边崩塌严重,河道内积石淤堵,遇到雨季,低洼的农田、机耕道经常被淹,严重影响百姓生产、生活。该县水利局干部刘永根说道,把该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列入我县重点建设项目,是县委县政府纵深推进河流治理,办好民生实事的具体体现。

据刘永根介绍,该县专门成立了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制定《石城县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石城县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并通过每月定期召开协调会,每月定期督查,推动项目落地见效。

目前,该县投资1.86亿元实施的赣江源头琴江河流域生态功能提升与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完工,治理自然岸线12.2公里,改造洲滩4处,构建生物栖息地124062㎡,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总面积15平方公里。

统筹山水林田湖共治

青山如黛、瓜果飘香,走在珠坑乡麒麟山庄,记者看到山上浓密的果树、杉树错落有致,山下葡萄园、水保科普基地规划有秩。在过去,眼前这片绿色银行而是巴掌田、斗笠田。因水土流失严重而极度缺水,村民生活艰难穷苦,只能背井离乡外出打工。

我们深入开展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专项行动,排查出生态环境问题17个,完成整改13个,提前完成2020年整改任务2个。县发改委干部赖湖洋介绍,该县大力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赣江支流琴江岸线综合整治和工业污染防治等专项治理行动。去年累计完成4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关闭砂场20家,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3家,整合搬迁1家,升级改造15家。

同时,该县扎实推进林长制”“河长制,加快构建两长两员森林资源源头网格化管理架构,强化源头管理,整合林业基层管理力量,聘任源头监管员、护林员。扎实开展造林绿化,全年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2.96万亩、人工造林1.76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建立健全河长+警长机制,采用河长制+精准扶贫模式聘请保洁员120名,聘用民间河长、企业河长;着力打造智慧河长,建立河湖信息化系统,全面实现河库一张图管理,水环境质量持续稳定。

奏响旅游经济和谐曲

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不仅有效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有效融合了优美的湿地景观、翠绿的森林景观、恬静的乡村田园景观于一体,拓展了生态旅游内涵,而且通过提升防洪标准化建设,有效保护了包括游客集散中心等河岸公园。

我们店十几张餐桌,五一那几天都被旅游团订满了。琴江镇大畲村口的常来农家饭馆老板张烛荣笑着说,饭馆每月的纯收入有一两万元。好生态也能当饭吃。借国家4A级景区通天寨的,附近十几个村子的百姓纷纷从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增收致富。在大畲村,村民除了开农家乐、土菜馆、特产店,还有村民将废弃的树根、笋壳制作成精美手工纪念品,让普通的山间垃圾变废为宝。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石城大力实施精致县城、特色景区、秀美乡村、集群产业四位一体旅游强县战略。2019年,全县接待游客691.9万人次,增长24.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02亿元,增长59.5%

铜鼓:探索流域补偿——“对赌协议 保护修河

上半年有3个月的类水,3个月的类水,优于去年同期。”724日,宜春市铜鼓县生态环境局水环境保护与流域管理股负责人兰翔宇向记者介绍铜鼓定江水质,底气很足。

修河为鄱阳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流经九江市、宜春市、南昌市312县区,干流总长357公里,在永修县吴城镇注入鄱阳湖。铜鼓县位于修河上游,境内有定江、金沙河流入修水县。

对赌

上游污染,下游叫苦,是流域生态跨界治理的难题。如何破解?铜鼓、修水两地进行了有效探索。

根据双方自主自愿原则,按照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要求,经过反复对接、充分沟通和积极磋商,两县达成了共识。20191126日,铜鼓县与修水县就修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正式签订协议。由铜鼓县与修水县共同出资设立修河(定江河段、金沙河段)横向补偿资金,每条河段每年由两县各出资300万元,总额达1200万元。这是全省首个跨设区市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实施年限暂定为2019年至2021年。

根据协议,铜鼓县、修水县分别以位于两县交界处的铜鼓县国考断面港口和省考断面大塅人渡电站水质为依据,以港口断面类水质、大塅人渡电站断面类水质为考核目标,根据水质监测数据和评价结果,按月核算、年缴清的形式落实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

这是一份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对赌协议:铜鼓县金沙河港口断面、大塅人渡电站断面,如果水质分别低于类水质、类水质,则按照协议由铜鼓县向下游的修水县进行补偿,如果优于以上水质,则由修水县向上游的铜鼓县进行补偿。

在此基础上,两地将加强合作、协力治污、绿色发展,共同维护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安全,齐心呵护修河的一河清水。

为保护好一河清水,铜鼓县还出台了《铜鼓县修河流域上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工作方案》,并配套推进流域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项目实施。

晒河

为守护老百姓的大水缸,铜鼓县对全县2个县级和7个乡镇级饮用水源地全部完成划定,撤销存在污染风险的水源地1个。该县对散乱污企业保持零容忍高压态势,由生态环境局、公安和乡镇联合行动,加大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力度和整改回头看9家散乱污企业全部关停取缔;今年部署的两轮排查,均未发现散乱污企业,实现了动态清零

把好污水排放总闸。铜鼓县累计投入1.6亿元,铺设城市污水管网80公里,对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进行一级A提标改造;投资3000万元对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扩容建设,工业废水经处理后,可用于园区企业生产冷却、园林绿化等,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该县整县推进乡村污水处理站建设,目前有20多个村级污水处理站在建,还因地制宜在温泉镇新开村深山区建设10个微型污水处理站。

724日上午,记者在铜鼓县河长制晒河群看到,带溪乡河长们在晒河群发布7月份第4周第2次晒河接龙,6个村、一条河段和一座水库分别晒出水质。铜鼓县生态环境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县内2条干流(金沙河、定江河)及49条支流、26个湖泊每天都要在群里晒河

铜鼓县建立健全了河长制工作组织体系、责任体系、制度体系、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体系等四大体系,创新性提出了“1+2+5”治水反馈机制:即对涉及的水环境问题,1个工作日内由各级河长办接收、转办并上报,2个工作日内由主要责任单位进行牵头办理,5个工作日内完成整治并反馈。

目前,铜鼓县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地表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持续排名全省前列。

婺源:发展生态优势特色产业——“生态入股 共享红利

篁岭景区立足乡村旅游特色创新推出生态入股模式、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探索建立湿地银行制度做法……婺源以获批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为契机,在生态补偿机制上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初步探索出一条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资源流转 持续收益

55岁的曹任来是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村民,是该县实行生态入股模式的受益者之一。721日,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家里3亩多地全部流转给篁岭景区,景区每年按每亩500元左右的标准支付土地流转费;夫妻两人都在景区工作,月工资加起来约有5200元;到了年底,村里还有分红。

据了解,篁岭景区创新采取公司+农户形式,有偿使用村庄的100多棵古树、水口林等生态资源,并将农民的梯田、果园等资源要素进行流转,与农户共同开发农业观光体验项目。以篁岭花海为例,景区向600余户村民租赁了1000多亩梯田统一规划种植,打造四季花海观光园,村民由庄稼户变为公司的造景工,实现生态入股、红利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2017-2019年,景区每年支付45万元资源使用费纳入村集体经济,年底给全村800多位村民分红。从今年开始,资源使用费上调为每年55万元。景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盘活古村古树等生态资源,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大大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篁岭景区有关负责人曹锦钟说。

生态入股这一创新理念,打破以往景区一次性买断乡村资源经营权的传统模式,使村民获得持续性收益。

生态价值 反哺环保

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婺源县境内,总面积346.6公顷,湿地面积为320.6公顷。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开发建设和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湿地保护面临较大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探索建立湿地银行制度,使湿地公园地域空间内受损湿地得到有效修复。对湿地公园的生态保育区(核心区)和恢复重建区,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在合理利用区内,相关企业可以适度开发建设,并按照市场价通过第三方评估后支付一定费用,以湿地银行形式反哺湿地保护,以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从而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主任张凤莺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2018年,为方便市民休闲锻炼,婺源县城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在饶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合理利用区内建设了长约3公里的健身游步道。2019年,该公司支付12万余元湿地补偿费,用于该区域的生态修复、珍稀动物保护及科普宣传等工作。

协同推进 共治共管

2017年,婺源县环保局牵头,与乐平市就跨两地的共产主义水库水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利用签订了横向补偿协议。根据试点方案,婺源县陆续取缔4座小型禽畜养殖场,拆除库区周边全部4座养猪场,多方筹措资金近300余万元,完成水库上游最大村庄黄砂村的污水处理工程,推广雨污分流治理,有力保护了源头水质。目前,第二轮协议已顺利签订,起止时间为20191-202312月,婺源县与乐平市每年出资200万元、省财政配套600万元,共同用于环境保护、水污染治理及管理维护等。通过共产主义水库、乐安河第一轮横向生态补偿,婺源县与乐平市、德兴市建立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机制,加大水生态保护、水源涵养、污染防治力度,协同推进、共治共管,大大提升了流域生态稳定性。

此外,该县着力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文明水平,2019年底开始,在县城进行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下一步,试点工作将在旅游景区和精品民宿等区域推广。

改革生态补偿资金筹集使用管理机制,协同推进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壮大优势特色绿色品牌,不断增强绿色高质量发展能力,把婺源建设成为全域旅游、最美乡村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先行区。婺源县发改委主任吴春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