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5
来源: 中国环境报
2020年8月1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马鞍山市考察调研。他来到薛家洼生态园,实地察看长江水势水情、岸线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情况。
4年来,马鞍山市奋力扛起长江大保护使命,始终把长江大保护摆在压倒性位置,以薛家洼为突破点,一体推动长江两岸79公里岸线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浮沙圩滨江湿地公园等一系列整治复绿工程全部完工。
如今的马鞍山市实现了从“滨江不见江”到“城市生态客厅”“网红打卡地”的美丽蝶变,生态价值凸显。
铁腕治江 还原“一江碧水向东流”胜景
浩浩汤汤的长江水奔流不息,却在薛家洼放缓了脚步,缱绻温柔地抚慰着东岸的马鞍山。
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薛家洼成了绝佳的天然港湾。“当年,长江岸边各种小码头林立,大风一吹煤渣矿石粉漫天,‘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马鞍山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伟指着远处的一座石台说,那就是以前小码头吊车的底座,“现在被保留下来了,也算是马鞍山长江大保护的见证。”
薛家洼蝶变
如今,这里水清岸绿,风景宜人,不时有大板鲫跃出水面。当地人说,这是鱼群在躲避水下的江豚追捕掠食。
薛家洼从“脏乱差”到“净清美”,马鞍山市只用了4个月。回想起当年这场清码头、清“散乱污”、清养殖场的“啃硬骨头”攻坚战,亲身参与的胡伟记忆犹新。
2019年3月至7月,马鞍山市总计拆除非法码头69个、“散乱污”企业37家、其他违法建筑190处,取缔问题船厂6个,拆解渔民作业船、住家船223条,关停、搬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两个,对住在96栋危旧民居的370余名居民实施危旧改搬迁安置。
以此为契机,马鞍山全市域、全过程、全方位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4年来,马鞍山市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不断提高。市委、市政府将新发展定位具化为“生态优、产业强、活力足、城乡美、百姓富”五个方面,明确建设生态强市等“七个强市”目标任务,均将生态环保摆在首位。
马鞍山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郝甲林介绍说:“仅今年以来,马鞍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就督查生态环境问题近20次,督查各类问题点位52个,市环委会召开全体会议以及专题调度会15次,形成了以上率下、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4年来,马鞍山市始终坚持系统推动。建立完善通报、督查、考核等工作机制,细化年度目标、路线图和时间表,每季拍摄市级生态环境警示片,分载体下发任务书。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市综合考评、市委月度考核范围,定期调度环境质量和重点工作进展,推动各项任务逐一落实。
马鞍山市污染防治攻坚考核连续3年位居全省前列,建成全省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实现省级及以上生态文明示范县(区)全覆盖,生态环境治理获国务院督查激励,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做法获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通报表扬。
4年来,马鞍山市深入推进污染治理“4+1”工程。先后整治“散乱污”企业759家,拆除非法码头153个、船舶修造企业34家,关停搬迁畜禽养殖场497家。整治长江干流入河排污口933个,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
监测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长江干流出境断面—乌江断面水质指数比2021年同期改善了5.54%,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实现“一江碧水向东流”。长江(马鞍山段)生态环境保护入选第二批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长江(马鞍山段)全景图 储灿林 摄
严格监管 加快构建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
2023年,马鞍山的水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成绩斐然:实现并保持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达标率、优良率,以及“千吨万人”乡镇级、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6个100%”,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全市获得地表水断面补偿金1213万元,成为全省唯一一个“零赔付”地级市;获批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亮眼的成绩得益于马鞍山市不断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工作。
“我们始终紧抓生态环境监管。”郝甲林介绍说,马鞍山市严格执行环评审批原则和准入条件,坚决遏制“两高一低”盲目上马,严禁沿江一公里范围内新上化工项目。逐步完善管理措施,制定“一断一策”。马鞍山市完善断面预警机制,全市共布设5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点,实现水质变化实时监控。完成长江(马鞍山段)等6条重点河流“一河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响应方案编制,定期组织开展无脚本应急演练等活动,进一步守牢长江流域环境安全底线。
当涂县金柱塔东南251米排口整治后。资料图
4年来,马鞍山稳步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按照“查、测、溯、治、管”的管理模式,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4年来,全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由42万吨/日提升至65.5万吨/日。共新建污水管网94.7公里,改造污水管网135.27公里。建成和县经开区污水处理厂,完成银塘污水处理厂扩建、和县化工园区、含山经开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等工程,进一步提升工业园区污水处理效能。马鞍山市还在全省率先完成城区雨污分流改造,35条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初步实现“长制久清”。累计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治理115条,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43.3%。
积极探索省际、市际毗邻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马鞍山市与南京市等合作签署《环境安全联防联控合作协议》《石臼湖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等,共同维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
石臼湖 濮勇 摄
加强生态环境联合执法。2019年7月,马鞍山市率先完成长江干流及重要水域全面禁捕,并扎实开展渔政亮剑系列专项执法行动,创新启动渔政智慧渔政执法平台、乡镇护渔员管理系统和禁捕水域船舶管理系统“一平台两系统”建设,强化日常监管和跨区域联合执法。
今年上半年,马鞍山市生态环境系统开展执法1676次,服务企业2227家,立案查处80件。依法查办的“某企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入选第三批全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十大典型案例、系全省唯一。
4年来,马鞍山市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成效显著,聚力全面彻底改、主动靠前改、动真碰硬改。健全问题“发现—交办—整改—销号—巩固”全链条机制,推动“点上改”“面上治”“长久立”有机结合。连续6年获得全省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考核前三名。
4年来,全市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着力推动环境治理项目实施,不断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治理资金投入机制,坚持把“优服务”贯穿于生态环境监管全过程,推行轻微免罚清单制度,编制16条生态环境领域企业合规指导清单,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从点状治理向综合治理、从现状治理向深度治理的重大转变。
安徽省民调中心调查结果显示,群众对马鞍山市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4年超九成。
生态修复 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我们家的渔船原来就停靠在那里。”站在安徽马鞍山薛家洼的观江平台上,上岸渔民陈兰香说,“2019年响应马鞍山市禁渔的号召,家里拆解了5条渔船,获得政府补助24万余元,搬进了现在的房子。”在当地政府帮扶下,她和其他8户上岸渔民成立了三姑娘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她的丈夫张周华上岸后成了一名护渔员。
昔日“打渔人”变“护渔人”,折射出的是马鞍山生态环境修复与绿色发展的时代印记。
马鞍山统筹渔业资源修复保护,与南京、镇江协同立法携手保护长江江豚,科学开展增殖放流,共同维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据监测,长江马鞍山段渔业资源恢复明显,鱼类规模、资源密度分别比禁渔前大幅增加,江豚等珍稀物种频频出现。2023年12月13日,马鞍山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将每年8月19日设立为“马鞍山长江保护日”,让长江大保护深入人心。
马鞍山市还着力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和网络,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和监管能力,长江干流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持续提升。
小江豚“一家三口” 濮勇 摄
4年来,马鞍山市持续推进长江生态廊道工程建设,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着力实施绿美长江生态廊道、绿美森林、绿美河湖、绿美村庄、绿美园区创建等“十一大行动”,“高质量、高颜值、高品质、高价值”绿美马鞍山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如今,马鞍山市在建设幸福河湖、美丽长江上持之以恒——积极建立“四长联动”“六联一并”新机制,建设一批“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幸福河湖,宁马协同开展长江苏皖交界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入选国家创新实践案例。近两年来,马鞍山市共建成省级幸福河湖8条。
同时,不断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机制,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创新实施“EPC+产业导入”模式,引进产业项目8个、总投资超110亿元,成功打造凹山地质文化公园等生态名片。生态保护从点状治理向全域综合修复迈进一大步。
牢记殷殷嘱托,感恩知责奋进。马鞍山市“守护好一江碧水”,持续助力打造生态优的“白菜心”。一幅青山绿水、漫江碧透的生态文明图卷,正在一江两岸徐徐铺展开来。
凹山矿蝶变美丽人工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