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1
来源: 江苏生态环境
一边芦苇簌簌,江水滔滔;一边水杉成林,草木葱茏……初秋时节,夜晚的南通海门区青龙港畔灯火辉煌,人流如织,这里已成为火爆海门的“小外滩”。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2019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的点位之一。
如今的青龙港工业园区聚焦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集聚上市型、总部型、科创型项目,让生态更有颜值、产业更具“研值”。今年,青龙河整治工程作为正面案例再上长江经济带环境警示片,青龙港成为海门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的窗口。
清污除乱 环保短板变生态样板
从高处俯瞰,青龙河南北走向,因泓沟两侧长满了芦苇,蜿蜒数十里一片青色,河口两座土窑好似龙眼,青龙河由此得名。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来,青龙河沿线工厂码头林立,大量居民沿河而居,生产、生活污水和各种污染物进入河道,青龙河水质和沿线环境逐渐恶化。2019年9月,国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了青龙河三厂工业园区废水直排问题。
青龙河之痛,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为保护“母亲河”,2019年,海门把青龙河整治作为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的“一号工程”。以河道清淤疏浚为突破,对青龙河及支流进行疏浚,疏浚长度8.9千米,清淤总量14万立方米。以拆建结合为关键,对18家“散乱污”企业、14个港口码头、11家“三场一站”完成整治。
针对青龙河水质问题,海门围绕青龙河沿线排污口排查整治、青龙园区安全环保提升整治、沿线生活污水接管、“散乱污”企业、畜禽养殖场、码头堆场专项整治以及长效管理等7个方面成立青龙河现场整治指挥部,部门区镇联动、条块结合,累计投入近4亿元,经过8个多月聚力攻坚,青龙河整治成效显著,沿线各类污染源排放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水环境保护的氛围已经形成。截至2023年,青龙河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从“环保短板”变身为“生态样板”。
产业转型 绿色经济成发展引擎
“化工围江”、岸线被占曾让三厂青龙化工园区“滨江不见江”。化工是支柱产业,如何破局?青龙化工园区兼顾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走出一条以思维“腾挪”、空间“腾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将沿江1公里范围内的15家化工企业全部关停或者搬离,试图破题。
“谁拥有绿色谁就拥有明天。”这已成了江苏慧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平的座右铭,他介绍,企业在固废处置、废水处理、项目技改等方面投入上亿元。去年,三厂工业园区支持其利用周边退“化”的闲置资产,建设国家级创新药实验室,并由原料药向成品制剂药拓展。当年江苏慧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入选省级“2023年度绿色发展领军企业”名单。今年企业1—7月应税销售3.65亿元,入库税金0.31亿元,高质量发展再次跑出加速度。
青龙港的蝶变不仅体现在生态环境改善上,更体现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近年来,三厂将退“化”减法变为转型乘法,做深做活转型升级大文章。在化工企业整治中,对片区内化工企业该关闭的坚决关闭,能转型的全力扶持,并以青龙化工片区地块成为沿江景观带、科创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契机,动员有上市潜质的化工企业搬离生产环节后,将总部留在三厂。
植绿筑景 旧时码头焕时代朝气
站在亲水平台前,吹一吹江风;坐在船舶造型的木椅上,与老友闲聊……日前,青龙港畔的文化夜市热闹非凡。“化工园区变生态景区,环境一改老百姓的幸福就来了。”青龙港的蝶变让老三厂人王辉深有感触。
思维“腾挪”、空间“腾退”迎来的是“绿色”新生。随着青龙河治理推进,海门利用青龙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加紧文旅产业规划和开发,着力实现青龙港提档升级。
2021年,海门区开始实施青龙港生态绿地项目,将其列为海门沿江生态景观带的先行示范段工程,总投资1亿元,建设青龙港生态林地52万平方米,完成河道景观绿化5万平方米。着重凸显张謇文化和青龙港老码头的工业文化,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沿江生态廊道。
如今在青龙港1806景区,不少人会在“青龙港”字样前拍照,回忆着曾经,感叹着岁月如梭。如今的青龙港依旧浪涛奔鸣,她正带着旧时容光,焕发着新时代朝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