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1/19

    来源: 云南日报

共舞长江经济带 绘就云岭新画卷|云南赤水河之变

冬日漫步在赤水河畔,一泓清水、两岸青山。循着赤水河逶迤的河岸望去,有平畴沃野,也有峰峦竞秀。如今,赤水河流域地表水环境水质达标率100%,赤水河干流断面水质均达到Ⅱ类,一江清水汩汩流入长江。

云南是赤水河的源头。近年来,云南省各级党委、政府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和赤水河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坚决扛起保护治理和绿色发展的政治责任,全力推进赤水河生态保护与修复,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当年红军进行四渡赤水”“乌蒙山回旋战的英雄之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展现源头作为和担当

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流经云贵川三省四市十六县(市、区)。冬天的镇雄县赤水源镇银厂村云雾缭绕,站在该村长槽组的通村柏油路上,赤水河源四个字映入眼帘。在旁边的山腰地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语格外醒目。

曾几何时,赤水源镇境内的赤水河旁厂矿林立、树木砍伐严重、水土流失时常发生。为阻止这一现象的持续发生,赤水源镇痛定思痛,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护河行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树牢保护赤水之源,就是保护我们的家这一理念——

赤水源镇政府规定,赤水河两旁禁止放牧、禁止办养殖场、禁止砍伐人工林商品林,并依法取缔沿河40余家矿厂、采石场、水晶厂、化肥厂等。同时,常态化开展护河行动,招聘43名护河员对35公里河域进行管理。对沿河2870户农户实行厕所改造,投资2900万元的污水、垃圾集中处理项目近期将建成投入使用。投资2000余万元的河堤建设项目即将完工,沿河两岸的农田、土地将得到更好地保护,进一步减少水土流失造成的河流污染。

在护河行动中,赤水源镇在赤水河两旁实施种植了5.2万亩省级公益林和400杨善洲公益林,固牢赤水之源的生态建设根基。借助退耕还林契机,在充分调研和论证后,发动群众在赤水河流域周边发展种植了2.5万亩方竹,覆盖带动410018200余人。

2017年以来,赤水河流域(云南段)出省断面水质总体保持优良。

做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减法

昭通市坚持以河长制工作为抓手,突出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主动加强沟通衔接,积极整合资源,层层压实责任,系统推进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生态治理工作。今年以来,该市以推动赤水河流域成为长江上游最美生态河流,聚焦境内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和环境承载能力减压修复两大重点,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推进小水电站拆除清退整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硫磺矿渣整治、面源污染防治、退耕还林还竹还果、禁止非法捕捞、流域内禁养区和禁建区评估调整、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等九大攻坚行动

截至目前,昭通市流域内的17座小水电站及拦河坝全部拆除完毕,搬迁安置沿岸群众3.61万人、复垦复绿土地1028余亩,退耕还林30.6万亩,调整产业结构建成竹基地39.7万亩。

污染做减法,绿色发展做加法。赤水河流域的镇雄、威信两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倒逼产业转型。

昭通市威信县作为赤水河在云南省境内的最后一站,找准定位,超前谋划,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经济,进行绿色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恢复河畅、水清、鱼肥、岸绿、景美。

该县抓住特色林产业发展这一牛鼻子,按照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要求,确定了以竹产业为主导培育产业,适地发展猕猴桃、果桑、中药材及其他经济林果的思路。2014年以来,全县共投入资金1.68亿元,完成退耕还林16万余亩,水土流失治理2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7年的41.3%提高到目前的47.36%

坐落于扎西会议会址旁的扎西红色小镇,是威信县发展红色旅游的最大亮点。近年来,威信县加快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打造党性教育示范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抓手,传承红色基因、讲好扎西故事,同时将红色旅游与生态康养相结合,打造红色旅游精品,提高威信县全域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数字显示,威信县接待旅游总人数从2015年的181.29万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385.0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9.87亿元增加到34.61亿元。

上游的保护,为下游发展护航;下游的发展,带动上游一起进步。围绕完善跨区域共建共享机制,云贵川三省共同建立了赤水河流域生态横向补偿机制,按照1:5:4的比例建立了规模为2亿元的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基金,并按照3:4:3的比例进行分配,分段设立补偿权重,为流域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了重要资金保障。

赤水河奔流不息,绿色蝶变无处不在。依托赤水河独特的地域环境,昭通市念好字经,做足文章,一幅赤水河流域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绚丽画卷正在乌蒙大地徐徐铺展。